好中求快发展汽车工业 ——再议“十一五”主要量化指标 张伯顺 |
《中国汽车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正式出炉已数月,其主要量化指标,有些被常人看来不高或很不高,而有些指标要实现则需花大力气。 先说被常人看来不高或很不高的指标。 汽车产销量900万辆指标不高。因为“十五”末的2005年产销量已经570多万辆了,今年有望实现850万辆左右。如是,900万辆目标可提前2年半时间完成。 2005年汽车保有量3160万辆。剔除三轮汽车和低速货车,则2006年的汽车保有量为3586万辆。照目前保有量的增长幅度,到2010年末,完全能如期达到5500万辆目标。 汽车化水平2010年40辆/千人。按2010年5500万辆汽车保有量水平,人口在13亿基础上略增,40辆/千人基本能做到。 必须花大力气才能实现的目标,主要反映在产品结构方面,调整和优化的任务十分繁重。 一是汽车保有量翻番,但燃油消耗非但不许翻番,而且燃油消耗增长不得超过50%。现在不少大中小企业都在搞燃料电池、纯电动和合成燃料等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真正出成果并且商品化,时间很紧,难度不小。 二是自主品牌轿车国内市场占有率力争达到50%。自主品牌轿车国内市场占有率,2005年25%,2006年自主品牌轿车销售100.61万辆,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6.80%。有进步,但1年仅提升了1.8个百分点,还有4年时间,任务艰巨程度可想而知。 三是实现整车进出口数量与价值的平衡。2005年整车进口14.36万辆,用汇44.95亿美元;出口整车15.56万辆,创汇14.19亿美元。2006年整车进口22.80万辆,用汇75.53亿美元;出口整车34.24万辆,创汇31.35亿美元。整车进出口数量与价值的不平衡,差距的关键是我们的出口产品档次低、附加值低、含金量低。 国家发改委预测我国“十一五”期间GDP增长尽可能控制在8%-9%,2006年我国GDP增长约11%,根据美国著名经济预测专家詹姆士·P·梅尔的观点,汽车市场需求增幅通常是该国GDP的1-1.5倍,那么我国“十一五”期间汽车市场需求增幅在12%左右,是完全正常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笔者以为,汽车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中的有些量化指标,突出了好中求快的发展思路,其主要依据是“十一五”计划,以及《汽车产业发展政策》。 至于“必须花大力气才能实现的那些量化指标”,关乎到我国汽车工业的核心竞争力,代表了我国汽车工业发展的重点,明确了我国汽车产品结构调整的方向。 特约撰稿 张伯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