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军队的精兵之路 2 姜廷玉 方玮 |
|
第四次裁军:383万减至240万 经过数次精简,我军在现代化、正规化道路上向前迈出了一大步。但是,我军各单位仍然存在部门过多、机关过于庞大等问题。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指出:“我们现在还没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怎么办呢?可靠的办法就是把军政费用降到一个适当的比例,增加经济建设费用。只有经济建设发展得更快了,国防建设才能够有更大的进步。” 1957年1月,中央军委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裁减军队数量加强质量的决定》,确定全军总人数再裁减1/3,即从383万人裁减130万左右,保持250万人或者更少一些的常备部队。裁减重点是:合并总部和各级机关;防空军与空军合并;撤销公安军;减撤军队的预备学校和文化学校;精简兵役机关。到1958年年底,全军成建制地集体转业或移交地方的有1个军部、46个师、30余所院校。精简最多的还是步兵部队和各级机关,全军总人数与新中国建立时相比,精简了61%,实际总兵力减至240万人,成为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军员额最少的时期。人民解放军减少了数量,提高了质量,新的合成军队体制已经建立起来,现代条件下的诸军兵种合成作战能力已经形成。 第五次裁军:全军总人数减少13.6% 1975年年底,解放军进行了第五次大裁军。“文革”期间,部队组织编制混乱,机构臃肿,干部严重超编。1975年6月24日至7月15日,中央军委召开军委扩大会议,集中讨论和重点解决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等重大问题。邓小平作了重要讲话,热烈拥护以“军队要整顿”、“要准备打仗”作为一个时期军队的中心工作,把一些领导班子的“软、懒、散”状况和部队中存在的“肿”、“散”、“骄”、“奢”、“惰”问题整掉,并确定先从调整配备领导班子着手,把军队整顿好,进一步肃清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恶劣影响。 7月19日,中共中央转发了中央军委《关于压缩军队定额、调整编制体制和安排超编干部的报告》。方案规定:全军总人数精简26.6%。其中陆军步兵部队精简27.3%;工程兵、铁道兵精简最多,两者精简数占陆军兵种部精简总人数的92.1%。将县、市中队移交地方公安部门,改为人民警察部队。海军精简17%;将部分工程兵建筑部队改为基建工程兵性质的部队,不计军队定额。空军精简16.4%,主要精简机关;空降兵部队实行简编;撤销一部分高射炮兵部队;工程修建部队改为基建工程兵性质的部队。不计军队定额。军区及其直属单位精简38%。总部及其直属单位精简16.6%。 这次精简整编从1975年第四季度开始,到1976年,全军总人数比1975年减少13.6%。由于受到“反击右倾翻案风”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干扰,这次整编未能按时全面完成,但是为新时期展开更大规模的精简整编提供了经验。 第六次裁军:继续完成1975年精简整编任务 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央军委重新把精简整编的任务摆上军队建设的议事日程。在1977年底召开的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邓小平指出,“肿”的问题还没有很好解决,臃肿的情况还很严重。1977年12月,中央军委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军队编制体制的调整方案》。这个方案要求继续完成1975年规定的精简整编任务。重点精简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机关,首先是总部和各军兵种、大军区、省军区领导机关;同时对担负坚守要点任务而人数较少的守备部队和担负守备任务的机动步兵师进行充实,继续改装部分步兵师的编制装备等。这次精简是在1978年和1979年进行的。 第七次裁军:军队总员额减至400余万 1980年3月,中央军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再度讨论军队精简整编问题,提出这次整编主要是大力精简机关,改革不合理的体制编制,裁并重叠机构,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部分部队实行简编编制,以加强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中央军委副主席邓小平作了重要发言。他说:“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存在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军队很臃肿,真正打起仗来,不要说指挥作战,就是疏散也不容易。现在提出消肿主要是解决军队机构重叠、臃肿,以及由此带来的各级指挥不灵等问题。”中共中央于8月15日批转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精简整编的方案》,决定再次进行精简整编,将陆军野战师由满员师改为简编师,将担负内卫执勤的部队交地方公安部门,大力精简机关,压缩非战斗人员和保障部队。 1982年7月4日,邓小平在军委座谈会上指出,军队体制改革方面,一是提高工作效率,军队就是要提高战斗力;二是有利于选拔人才。过去那样臃肿,根本无法培养人才、选拔人才。 这次精简整编,确定了四项原则,即精兵、合成、平战结合、提高技能。1982年9月,中央军委下达《关于全军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将炮兵、装甲兵、工程兵三个兵种领导机关改为总参谋部业务部,将铁道兵并入铁道部,撤销基建工程兵。5l万余人的铁道兵和1978年1月成立的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铁道部和原配属的国家各部委或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部分部队转到武警部队,从此,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两个兵种在解放军序列中消失。 至此,中国军队总员额减至400余万人,国防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由1979年的17.37%减至1984年的10.63%。 第八次裁军:裁减员额百万 1985年6月,在北京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邓小平轻轻伸出一个手指,向全世界宣布:中国将裁减员额100万。随后,邓小平分析国际形势,论证军队实行改革体制、精简整编的根据和意义,强调经济建设是大局,一切都要服从这个大局。讲话不长,但句句透出力拔千钧、气吞山河之势。会议决定,对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行战略性转变,从立足于早打、大打和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移到和平建设轨道上来;转移到发展武器装备和提高人的素质上来;转移到科学编组、人与武器装备更好地结合上来。会议还讨论通过了《军队体制改革、精简整编方案》。 军委扩大会议召开之后,按照中央军委部署,百万大裁军从1985年下半年开始组织实施。采取的主要方法是“撤、并、降、交、改、理”六字方针。“撤”,就是成建制地撤部队,包括撤军、师等;“并”,就是合并机构,如合并大军区、院校等;“降”,就是降低有些单位的机构等级和压缩其规模,如兵团级降为军级,军级降为师级等;“交”,就是将部分属于政府职能的机关部队,如县市人民武装部和内卫部队等交给国家和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改”,就是对有些保障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部分干部职位改用士官和士兵等;“理”,就是调整理顺各方面的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