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公众服务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奥运特刊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法制视窗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广 告
 第A24版:广 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上海地产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1版:好吃 · 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2007年8月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辩证看待拍卖成交价

斐翔


  在近日落幕的西泠印社2007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古代作品《四贤山水合卷》以1320万元的成交价,成为古代作品专场的“标王”,同时较之600万至900万元的估价也高出了许多,因此一些媒体就认为古代书画市场又出现了“井喷”。其实,只要仔细分析一下这个成交价,我们就可以看到这只是市场的正常升值。

  《四贤图山水》手卷(下图为其局部)由杨龙友、王时敏、张学曾、恽道生的合璧,传至清康熙年间之前,即被偷梁换柱,被割裂成“杨龙友仿水村图书”和“赝品四贤卷”两个手卷。民国年间,这两件手卷都为休宁人吴芳生收藏,对于“赝品四贤书”,经吴氏多方考证鉴定,确认赝本无疑,吴芳生毅然将赝本截去,又将先得到的张大千旧藏的“杨龙友仿水村图卷”拆治装入,还原了“四贤”合璧《四贤图山水》手卷,成为画苑佳话。在2005年中贸圣佳秋拍的时候,其成交价就达到了1078万元。此次在西泠印社春拍上出现,其估价低于2005年秋拍时的成交价,对于投资者来说,应该拿1078万元作为评估作品升值的基准,其年收益率基本上在15%至20%左右,基本符合整个艺术品市场的规律。

  现在许多艺术品投资者在分析市场行情的时候,往往喜欢通过比较估价与成交价来寻找黑马,但从近年来的市场行情来看,这种方法的“精确度”已经越来越低了。在刚刚结束一场春季艺术品拍卖会上,董小宛在1648年创作的《孤山感逝》,估价5万至7万元,成交价则达到了45.92万元。乍一看,这个成交价非常高,但只要查询一下历史成交价,我们就可以发现这幅作品曾经在2004年上海的另外一场秋拍中出现,当时的估价是38万至45万元,成交价是46.2万元。此次的成交价较几年前不仅没有升值,卖家还亏了本。

  对于投资者来说,辩证分析拍卖成交价,就要学会从历史价格进行比较,但这并非仅仅输入作品名称查询这么简单。同一件拍品,有时可能以不同的名称出现在拍卖场上,而不同的拍品名称也可能相同。对于投资者来说,就需要从描述中进行分析,不仅包括作品的尺寸,更要包括作品的细节,如书画作品的题跋等,如在《四贤图山水》手卷中,最为典型的就是吴湖帆题跋:右为张大千君旧藏之龙友为无补画水图真迹,故无昆山徐健庵藏印。过云楼旧藏四贤卷,杨画摹本上有徐氏藏印,可知摹在康熙初年也;在董小宛的《孤山感逝》中,也有民国七位收藏大家的大段题跋,这也是我们断定2004年和此次拍卖的董小宛《孤山感逝》,是同一件作品。   斐翔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