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菜农”在沪种田 越种越甜 ——美国人朗杰士示范当好“新农民” 秦武平 |
|
种田辛苦收益少,不如打工能赚钱。沪郊年轻人近年来纷纷跳出农门进城进厂,一位外企高管却反向重新择业,乐当种田人。他就是来沪“洋插队”的美国人朗杰士,在上海呆了19年,其中15年经营自办农场种菜为业。当然,朗杰士是一位“新农民”。 严苛的经营者 用最低的成本,种出最好的蔬菜,同时保护好水土环境,这是朗杰士的经营理念,因此这位为人和善的农场主,对于质量监控和生态管理接近苛求。朗杰士目前的农场,是位于松江五厍农业园区内的上海原创美西园艺有限公司,租用土地近300亩,每年产出400吨、60多种生态蔬菜,直供航空公司和沪上知名酒店。 朗杰士农场所种的蔬菜基本都可生吃,他规定农田内不能洒一滴农药,田里出现杂草都是请人一一拔除。每一片菜叶出场前,都要经过农场工人仔细检查,只要发现一丝黄斑和虫子爬过的痕迹等,就无情淘汰,最后只有30%的菜叶可送往五星级酒店。由于质量最过硬,朗杰士农场的蔬菜卖价比相同品种贵好几倍,还渐渐打响了牌子。他不愿意一味扩大产量,认为那样势必影响蔬菜质量,为此还主动退出了前几年开拓的国外市场。 为了确保蔬菜质量,朗杰士宁可少赚钱,但在生产过程中,他又十分“吝啬”,每一滴水、每一抔土都不许浪费。时值夏季,生菜为求保鲜要用0℃冰水清洗,朗杰士自己动手搞了个“小发明”:将自来水管在装满冰块的大容器外盘绕几圈再伸到洗菜池,这样自来水变成了冰水——要知道,一大块冰才8元钱,只有机器制冷成本的几十分之一。冷库的“余冷”,也收集起来发挥“余热”,转化为冷却蔬菜的“冷雾”派了大用场。 厚道的科学家 1988年,朗杰士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来沪,是因为当时上海电真空公司从美国引进了一套制造电子枪零件的生产线,他作为合同管理者常驻上海。喜欢亲近自然的朗杰士闲暇时自己种一点农作物,自娱自乐“玩票”。之后,他在浦东的小农场渐渐做大,原本种田是外行的朗杰士拿出科学家的钻研精神,把爱好变成了专业。 起初,朗杰士的目标是通过引入科学方法,使小农场每一次收成都有改进,之后便着手大规模科学试验。他多次飞回美国,向农业部首席农艺学家请教,历时3年和上海土壤肥料研究站在上海10个郊县做了27次土壤肥料试验。在具体实践中,他发现可以减用50%氮肥(尿素),不久一项海外研究印证了相同观点。根据中国国情,朗杰士设计了一种土产有机肥,把猪粪、鸡粪、稻草混合在一起,经过发酵施入农田,成效明显。根据他的配方施肥,只用上海农民传统施肥量的一半,在崇明试验田的水稻亩产达638公斤。 从外行到内行,朗杰士钻研了许多种田的科学方法,但都没有当成自家“秘诀”。这位半路出家的农业科学家,乐意和他人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有关土壤测试、配方施肥等新资料可供同行随时查阅,还手把手教农场工人按照他自创的管理方法工作,平衡土壤等技术已传播到附近农户。朗杰士还善于和当地中老年菜农互相学习,探索出一种融合美国先进技术和中国传统经验的新型农业模式来指导生产。 专业的“多面手” 机械修理师、建筑设计师、拖拉机手、水电工……农场掌门人朗杰士还有多个令人信服的“头衔”。朗杰士的农场内,设有两间工具室,这绝对是他大展身手的“王国”,农场里从拖拉机维修到电路布线等,都是他一手完成。 朗杰士喜欢当拖拉机手,每个农场新建时他都开着拖拉机率先上阵,清理平整土地。朗杰士告诉记者,他和土地有同呼吸共命运的关系,农场内哪里低容易积水、哪里高需要经常灌溉,他对每一片土地情况都了如指掌——熟悉和知晓土地,是当好农民的基础。对土地如此,对自己使用的工具同样如此。在他影响下,农场内他的拖拉机手徒弟也能自己修车了。 朗杰士还是一位爱精打细算的建筑设计师。在建造自家住宅的时候,他在地面和屋顶都用泡沫板做了隔热层,成为名副其实的“能源节约房”。更妙的是,他家在冬天也和蔬菜一起享受着大棚的温暖。朗杰士在房屋外面设计了钢铁架子,冬天装上保温膜,就像为房屋穿上了保暖衣;夏天再换上隔热网,房间里就可以少装几个空调了。此外,家中陈设全部是他自行设计、安装,散发着浓郁的美国风情。他还是一个相当有头脑的水电工,不断改进节能设计。现在农场比5年前扩容一倍,但每年付的电费却只有昔日一半。 在朗杰士手下,有60多个当地农民为其工作,朗杰士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新农民”——要有企业家的经营意识、科学家的钻研精神,要有专业素质,要有规模生产。 敬业的种田人 “当你在这片土地上工作,你就要成为土地的一部分,土地也变成了你。”拉尔夫·爱默生的哲学理念深深影响着朗杰士,使他对土地的尊重永不改变。因为深爱这片土地并甘愿为之付出,朗杰士认为自己有很多收获。 故乡在美国,家在上海,已是上海女婿的朗杰士愿意在松江继续当菜农。他的农场租地合同将于2010年底到期,届时67岁的朗杰士会不会退休?这位“洋菜农”说,如果自己无法继续经营,将建议政府部门将其发展成种子农场,专门生产适合上海水土的不同种类的稀有种子。在上海当了那么多年菜农,朗杰士觉得自己已没有遗憾,毕竟在许多土地上留下过自己创作的精彩,他播下的精益种田、科学管理的种子,已经在申城不少土地生根发芽。 本报记者 秦武平 评论 0708021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