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读者之声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2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9版:新民环球·人物/什锦
 第A3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 · 钱题纪实
 第B16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广 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电脑网络
 第B23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4版:e生活 · 数码娱乐
  
2007年8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丁是娥奉养老僧

曹国民 乌健郎


  曹国民   乌健郎

  著名沪剧艺术家丁是娥,原名潘咏华,是我们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马腰潘家兜人氏。她幼时家境贫困,母亲早亡,全靠父亲一人抚养。

  当时,距潘家兜2.5公里之外有一座香火日趋冷落的小庙,丁是娥的父亲与这座庙里唯一的僧人根戒师父结交很深。有时丁是娥的父亲出外谋生,就将年幼的丁是娥托付给根戒师父照应。虽然这座小庙香火不太旺,生活窘迫,但这位根戒师父如有好吃的东西总是让给丁是娥吃,这让丁是娥一直牢牢铭记在心。后来,为家计所迫,丁是娥的父亲不得不忍痛把只有9岁的丁是娥卖给了一个过路的戏班子,从师丁婉娥,习艺旦、正旦,边学艺,

  边演出。后丁是娥成为戏班台柱之一,被人称为“小小婉娥”。1939年,丁是娥进入了正规剧场,与前辈名伶同台演出。1947年秋,上艺沪剧团成立,丁是娥成了剧团的台柱。

  新中国成立后,丁是娥舞台生涯进入巅峰。先后成功扮演了《罗汉钱》中的小飞娥、《金黛莱》中的金黛莱、《鸡毛飞上天》中的林佩芬、《雷雨》中的繁漪、《阿必大》中的农妇婶娘、《蝴蝶夫人》中的日本艺人蝴蝶、《芦荡火种》中的阿庆嫂等不同类型的妇女形象,创造了独树一帜的丁派唱腔。还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候补委员等职。丁是娥已是一位名气很大的演员,但她始终不忘幼时接济过她的小庙僧人根戒师父。尽管根戒师父后来已是村里的五保户,但丁是娥仍然每月按时给他寄钱养老,一直到1968年根戒师父去世为止。更令人称道的是,从1967年开始,尽管丁是娥受到“文化大革命”的迫害,每月只领生活费,但她仍然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挤出一部分钱寄给根戒师父。上世纪60年代初,丁是娥还曾两次把根戒师父接到上海侍奉数月,极尽孝道。

  丁是娥成名不忘本,在我们湖州传为美谈。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