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读者之声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2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9版:新民环球·人物/什锦
 第A3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 · 钱题纪实
 第B16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广 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电脑网络
 第B23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4版:e生活 · 数码娱乐
  
2007年8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夏上海已出现24个高温日。为体验水上环卫工人工作的辛苦,本报记者登上苏州河打捞船——
站在甲板上,脚下热浪滚滚

吕剑波 吴金明

  ■ 环卫工人跳上聚集筏,顶着烈日打捞浮萍 本报记者 楼文彪 摄

  高温,高温,还是高温……这个夏天,骄阳给了上海太多“火一般的热情”。来自上海中心气象台的消息称,截至昨天,上海已经出现了24个高温日,其中持续高温日已达11天。

  在这样酷热的天气里,呆在屋里避暑想必是很多人的不二选择。但也有一些人,越是高温,越不能离开自己的岗位,越是热,越要奋战在第一线。他们默默无闻,所做的事情也许不为大多数人知晓,可正是有了他们的挥汗如雨,才有了我们的舒适。

  从今天起,本版将推出系列报道,聚焦高温下的劳动者。

  本报记者  吕剑波 实习生 吴金明

  一上船,恶臭扑面而来

  前天,记者登上苏州河上的打捞船,体验水上环卫工人在高温下工作的辛苦。

  上午8时,西苏州路1216号,上海水域环境保洁服务公司码头。阳光已发烫,气温正快速攀升。

  计煜敏每天的工作就是从这个码头开始的——他是一名打捞船驾驶员,苏州河上的垃圾打捞船几乎都是从这个码头出发的。

  “平时我们出发的时间是早上8时,入夏后提前到早上五六点钟,那时比较凉快。”小计笑着说,“我们每天要做六七个小时,也就凉快一两个小时,后面的五六个小时很热的。”

  记者跟随他上了船。这是一艘中等大小的打捞船,从船头到船尾不过十几米,垃圾舱、驾驶室和轮机室几乎占满了整条船的面积。

  刚一上船,一股恶臭便扑面而来。记者注意到,垃圾舱内空无一物,这股气味看来是“遗留问题”了。见记者皱起眉头,小计笑起来:“这就受不了了?待会儿装了垃圾,气味还要浓呢!”

  “刚当学徒的时候,我也不适应,被熏得胃口都没了,就想吐。”小计以“过来人”的身份开导记者,“时间一长,习惯了,根本就闻不到气味了。”

  小计1999年开始在船上工作,独立驾驶打捞船有五六个年头了。发动、转舵、启航,这些动作他已很熟练。

  在马达的轰鸣声中,打捞船离开码头,驶向苏州河下游。

  腰肌劳损是常见病

  小计开的打捞船,专门负责清理苏州河上8个聚集筏。

  聚集筏很像是水上的垃圾桶,两边的门会根据水位涨落自动开启或关闭,垃圾或者浮萍等水生植物进入聚集筏就出不去了。

  “每天我们要把8个聚集筏都清理一遍,行驶的时候看到河道里有漂浮垃圾,也要随时停下来打捞。”小计说,“最远的一个聚集筏,光从码头开到那儿就要2个小时,所以我们每天都要干6到8个小时才能收工。”

  船在河里行进,阵阵热风迎面吹来,不一会儿,第一个聚集筏出现在眼前。船一停,风也跟着停了,记者体会到了从头晒到脚的感觉。

  这时已接近上午9时,阳光炙烤着船上的每个人。小计和另外两名环卫工人——轮机手老黄、水手老张一起跳上聚集筏,打捞起里面的浮萍和垃圾。

  小计他们拿的打捞杆是金属制的,有几斤重。看他们三人挥动打捞杆的那股轻松劲,记者也想试试。没想到这根长长的玩意儿到了记者手里就变得笨重无比。不到10分钟,记者已是一头大汗,腰酸背痛了。

  “干我们这行的,腰肌劳损是常见病。”老黄一边擦汗一边说。

  太阳把甲板烤得滚烫,隔着运动鞋记者都能感到脚下热浪滚滚。“我们这里有人一个星期就穿坏了一双胶鞋。”老黄说,“甲板上还好,现在轮机室里起码有50℃。”

  一天打捞150吨杂物

  船向下一个聚集筏开去。记者研究起刚刚打捞上来的垃圾,意外地发现垃圾舱里养着3只巴西龟。

  “巴西龟是前两天从苏州河里打捞上来的‘垃圾’。”老张说,“八成是有人丢弃的。我们捞上来,就养着了。”

  其实,这不算是最少见的垃圾。在苏州河里,他们曾打捞到皮包、首饰、钱包,甚至尸体。

  “有个同事几年前在聚集筏里捞上来一个箱子,里面装的就是尸块。他打开箱子时,里面的手臂因为僵硬弹了出来,正好扇了他一个耳光,把他吓得不轻。”老张说。

  “这几年,苏州河上的垃圾明显少了,这是个好现象。”老黄说,“一来沿岸的工厂基本都迁走了,二来沿河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相信苏州河会越来越干净的。”

  上海水域环境保洁服务公司总经理凌国友告诉记者,现在苏州河一天打捞的生活垃圾约有100吨,另外有50吨左右浮萍等水生植物。

  “今年夏天很奇怪,一是天气特别热,二是水生植物特别多。”凌国友说,“往年这个时候,浮萍几乎没有了,可今年到现在还有很多。按理说,七八月份不是水葫芦的繁殖时节,但今年却出现了不少,这给我们增加了不小的工作量。”

  “清理河道不像打扫马路,路面清洁完了,如果没有人扔垃圾就可以维持一段时间。水生植物是随时会生长的,你清理掉,过一阵子它又会长出来。而且浮萍这种植物,因为天气热,太阳晒了容易发酵,那种气味比大粪还难闻,让人受不了。”老黄苦笑着说。

  新员工大多来自郊区

  小计今年20多岁,老黄已经快50岁了,他们相差了20多岁。在保洁服务公司,这样的年龄差距非常普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保洁服务公司里职工的年龄断层非常明显:年纪最大的打捞工人已经51岁了,年轻的基本都在20多岁,中生代三四十岁的工人几乎没有。

  “这是历史原因了。”上海水域环境发展有限公司经营管理部经理周卫峰告诉记者,“以前我们这里属环卫局管,是事业单位编制,对进来的人要求相当严格。因此,在将近10年里一个人也没招。”

  10年以上的年龄断层造成了不少问题,其中最急迫的,便是几年后会有大批工人退休,从而造成工人数量短缺。

  “我们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了。自从前年改制成企业以来,招聘新工人的动作还是很大的。”周卫峰说。

  “学历要求不高,高中以上就可以。”他介绍说,“收入在体力劳动者当中算是相当不错的。”

  尽管收入不错,但水上环卫工人的工作强度很大,十分辛苦。

  “只要有市民打电话投诉河道不整洁,就算是中午12点,我们也要立刻出发去清理。”周卫峰说,“如果遇到一些重大比赛,比如龙舟赛,来观看的人很多,我们更得全时段待命,不能让河面出现任何垃圾。”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新招聘的员工中几乎没有上海市区的,大多数来自郊区。小计便来自青浦。

  “我这么辛苦,父母很心疼。”小计笑道,“现在平均一个月回家一趟,每次回家,他们都烧好菜给我吃,给我补营养。”

  评论 070803103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