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读者之声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2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9版:新民环球·人物/什锦
 第A3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 · 钱题纪实
 第B16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广 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电脑网络
 第B23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4版:e生活 · 数码娱乐
  
2007年8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身患晚期肺癌的武汉母亲来信本报求助,完成她最后的心愿——
找两名学生陪女儿参观复旦

徐轶汝


  她是《武汉晨报》情感专栏的主笔记者,拥有一大批忠实的读者;她的女儿今年14岁,刚刚考取了武汉市的重点高中。美好的生活在招手,她却被病魔无情地击倒。

  身患晚期肺癌的武汉母亲樊南方,在寄给本报的求助信上写道:“我想带孩子去上海复旦大学走一走,看一看。这是我第一次带孩子出远门,也许是最后一次……生命让我不容再迟疑。”由于体力不支,樊南方希望通过本报寻找两名复旦学生,代替她陪同女儿参观校园。

  说起女儿言语充满疼惜

  37岁的樊南方在《武汉晨报》工作5年了,拥有一大群铁杆读者。可是,自今年年初起,她的名字和文字在报纸上消失了。因为,1月底,樊南方被确诊为晚期肺癌。

  一切并非毫无征兆。2006年,女儿发现,熬夜写作的母亲常常会猛烈地干咳。同年6月,报社的例行体检中,樊南方的肺部被查出有阴影……

  确诊至今,樊南方最担心最牵挂的,并非自己的身体,而是女儿。

  说起独自扶养多年的女儿王尚,她的语气里充满了疼惜。“她喜欢音乐,小时候才学了几个月的电子琴,现在竟会作词作曲了,有时候走在路上,她会主动说:‘妈妈,我唱歌给你听好不好?’然后就自顾自唱起来,唱完问我好不好听,我说好听,是谁的歌呀?她说是自己写的。说句不谦虚的话,她的歌我全都喜欢、欣赏、惊叹,并且不敢相信是她自己写的。”

  也许是受了母亲的影响,王尚还喜欢写小说,樊南方一度认为这会影响她的学习,因此坚决反对。谁知,小丫头偷偷开了个博客,已经涂鸦了近10万字的小说。

  写封信给女儿未来丈夫

  9月,女儿就将进入重点高中学习。生病前,樊南方常常憧憬,以后要教青春期的女儿如何面对爱情,看着她考上大学、披上婚纱、有一个幸福的家……而现在,她要和病魔争抢时间,把女儿的一切都尽可能安排好。

  住院半年来,自己的积蓄、亲戚朋友的支持、报社的捐款,总共花了近30万医药费。樊南方还有一套房子,可她坚决不肯卖:“卖了,我女儿以后就没地方住了!”她还打算写3封信,一封给女儿,一封给女儿未来的丈夫,还有一封给她未来的公婆,但却迟迟没有动笔:“不到最后的时刻,我没有写的勇气。”

  她最想做的事!就是要带女儿到上海来,参观女儿最想去的复旦大学。樊南方说,她对上海有一种“本能的向往”,女儿受她的影响。今年中考结束后,女儿一直在补习高一课程,直到最近才结束。8月10日,她就要到新学校参加军训了。也就是说,留给这对母女的时间,只有短短一周了。

  为女儿寻找两个好朋友

  樊南方把这个想法告诉女儿,本以为她会很开心,却没想到女儿坚决不同意:“你的身体怎么行?我们家哪有钱?”樊南方一点没生气,她了解孩子:“她那是叛逆,只是把对我的感情藏在心里。”为了说服女儿,她只好骗她:“是朋友赞助我的,再加上稿费。”

  哪怕身体不允许,哪怕拿出一部分医药费,樊南方也要满足孩子的心愿。她现在的病情还算稳定,但体力不足,恐怕无法走遍复旦校园,因此希望通过本报寻找两名复旦在校学生,陪同王尚。

  她希望这两位学生品学兼优、性格开朗,能够抹平自己生病给孩子带来的打击,让她永远乐观面对生活;她还希望有一位学生来自外地,给王尚做个好榜样。“我还希望,这两位同学能永远做我女儿的好朋友,以后我不在的时候,女儿就有伴儿了,女儿能交这样的朋友,我欣慰而放心。”  本报记者 徐轶汝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