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目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读者之声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职场方圆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2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9版:新民环球·人物/什锦
 第A3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 · 钱题纪实
 第B16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广 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电脑网络
 第B23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4版:e生活 · 数码娱乐
    
2007年8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业园死抱“黑色GDP”
11个省区126个工业园,近九成存在环境违法问题


  新华社 在国家环保总局最近对11个省区126个工业园区的检查中,发现有110个存在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评等级和“三同时”不落实等环境违法问题,占检查总数的87%。与国家坚强的节能减排决心相比,一些工业园区死抱“黑色GDP”,一项项节能减排令在当地企业、政府的“软执行”之下变成了纸上谈兵。

  园区不少企业未批先建

  有着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奖项的河南省濮阳市,其经济开发区也被列入“流域限批”名单。

  开发区内正停产整改的普天化工公司的经理陈相勤告诉记者,企业2005年9月份投资建设,设计年产3万吨甲醇,但当时没有考虑办环评手续,目前正在限期补办。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通报,区内61家企业中,34家属于未批先建,部分企业或擅自停运治污设施和超标排污,或违规降低环评等级。

  地方政府保护污染企业

  “中华环保世纪行”执委会主任何嘉平指出,工业园区成“污染园区”,其中主要原因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驱使,不少地方招商引资急功近利,不同程度地存在“媚商”现象,“唯GDP论”在某些领导干部中还有相当大的市场。

  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领导甚至要求当地环保局长:“经济发展要上,环保要适当让一让。”“让”的结果就是不仅税费要优惠、办事要快捷,而且环保手续也要“简化”,把“先上车后买票”“上了车也不买票”当作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或干脆给工业园区挂上特殊保护招牌,严禁环境执法人员进入。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