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死抱“黑色GDP” 11个省区126个工业园,近九成存在环境违法问题 |
新华社 在国家环保总局最近对11个省区126个工业园区的检查中,发现有110个存在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评等级和“三同时”不落实等环境违法问题,占检查总数的87%。与国家坚强的节能减排决心相比,一些工业园区死抱“黑色GDP”,一项项节能减排令在当地企业、政府的“软执行”之下变成了纸上谈兵。 园区不少企业未批先建 有着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奖项的河南省濮阳市,其经济开发区也被列入“流域限批”名单。 开发区内正停产整改的普天化工公司的经理陈相勤告诉记者,企业2005年9月份投资建设,设计年产3万吨甲醇,但当时没有考虑办环评手续,目前正在限期补办。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通报,区内61家企业中,34家属于未批先建,部分企业或擅自停运治污设施和超标排污,或违规降低环评等级。 地方政府保护污染企业 “中华环保世纪行”执委会主任何嘉平指出,工业园区成“污染园区”,其中主要原因是“政绩工程”“面子工程”的驱使,不少地方招商引资急功近利,不同程度地存在“媚商”现象,“唯GDP论”在某些领导干部中还有相当大的市场。 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领导甚至要求当地环保局长:“经济发展要上,环保要适当让一让。”“让”的结果就是不仅税费要优惠、办事要快捷,而且环保手续也要“简化”,把“先上车后买票”“上了车也不买票”当作招商引资的优惠条件;或干脆给工业园区挂上特殊保护招牌,严禁环境执法人员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