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和国军队的精兵之路 3 姜廷玉 方 玮 |
|
姜廷玉 方 玮 第八次裁军的主要内容有: ● 裁减员额。在确定实行义务兵和志愿兵的服役制度后,军队中原先由军官担任的行政管理、技术领导等76种职务,改由军士长担任,大大减少了军官数量。 ● 撤并机构。大军区由11个撤并为7个:北京、沈阳、济南、兰州、成都、广州、南京军区。减少军级以上单位31个;县、市人民武装部不再归军分区管辖,改为地方建制,其干部战士退出现役。 ● 调整结构。陆军专业兵种数量第一次超过步兵,炮兵成为陆军中的第一兵种,装甲兵成为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陆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陆军防空导弹部队等一大批新的兵种纷纷诞生,陆军野战军整编为诸兵种合成的集团军;新组建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使国家武装力量的战略布局和使用更加合理。 ● 开放部分军用设施。全国共有101个军用机场、29座军用港口向社会开放,并将部分军事设施改为民用。全军医院均向地方开放,收治地方病人,协助地方普查疫情、治疗流行病和地方病。 ● 精干编制。主要是精简机关,减少层次,三总部精简人员较多,总参减少人员60%。总政减少30.4%,总后减少52%;提高干部素质,加强干部训练,促成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 ● 实行文职制度。将科研、工程技术、教育、文艺、卫生等系统的大部分现役军官改为军内文职人员。 ● 调整军队院校编制体制。全军院校数量精简12%,指挥院校实行军官初、中、高三级培训;原军事、政治、后勤三大学院合并为国防大学。 这次裁军百万,是我军编制体制的革命性变革,是全方位的立体震荡,裁减人员之多,难度之大,涉及面之广前所未有。经过军民齐动员,上下共努力,到1987年,百万大裁军的浩大工程顺利完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员额为300万人。 在当时冷战尚未结束、美苏裁军谈判长期未果的情况下,中国单方面大规模裁减军队员额的行动,无疑表明中国积极推动军控与裁军的决心。 第九次裁军:裁减员额50万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海湾战争为转折点,世界新军事变革进入一个新的质变阶段。 1993年初,江泽民主持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从应付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转变到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来,实现我军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转变。 1997年9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军委主席江泽民在会上郑重宣告:“我国将在今后3年内再裁减军队员额50万。” 这次裁军的主要内容是: ● 裁减人员。压缩陆军部队规模、调整海空军部队编组、撤销部分装备老旧的部队,改革后勤保障、装备管理体制和院校、训练机构体制编制,撤并军以上机关内设机构等。 ● 精简机构。军以上机关通过调整职能、撤并部门,减少了内设机构和人员,共减少1500余个机关部门,机关人员精简20%;停止军队和武警部队的一切经商活动。 ● 优化结构。陆军野战部队撤销部分集团军军部和师团,解散大部分守备部队,部分集团军建制的乙种师归武警部队。 ● 改革体制。成立总装备部,调整武器装备管理体制,实现了全军主要武器装备的集中统管;三军联勤保障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后勤保障向三军一体、集约化保障方向迈出了一大步。 ● 调整院校、训练机构体制编制。减少院校数量,扩大单所院校办学规模,提高军官培训层次和调学比例,完善指挥军官初、中、高三级和专业技术军官中专、大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五个层次的培训体制。 到1999年年底,裁军50万的任务已经完成。 第十次裁军:裁减员额20万 为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和军事斗争准备,中央军委于2003年6月23日制定和印发了2005年前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总体方案,并在7月召开军委扩大会议之后,全面展开了新一轮的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9月1日,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在出席国防科学技术大学50周年庆典活动时正式宣布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决定:我军将在2005年前再裁减军队员额20万。此次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的任务是:压缩规模,改革体制,优化结构,调整编组,完善制度,从编成结构上提升军队战斗力。 胡锦涛担任中央军委主席后,对做好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要坚持在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以体制编制调整改革为主体的综合性改革;要强化组织编制管理,巩固调整改革成果。他多次强调,新军事变革对军队规模的要求是合理适度够用。 这次裁军的主要内容是: ● 压缩军队规模。陆军部队是精简重点,共减少编制员额13万余人。军区机关和直属单位、省军区系统,裁减6万余人。通过调整,海军、空军和第二炮兵占全军总员额的比例提高了3.8%,陆军部队的比例下降了1.5%。 ● 精简机关、直属单位和院校。团以上机关部门共减少3000余个,团以上机关直属单位减少400余个。农副业生产机构、文体单位、驻铁路车站军代表处、物资机构等有较大压缩。全军共减少院校15所、训练机构31个。 ● 优化军兵种内部编成。陆军撤销部分集团军及师、团,增加实行军—旅—营体制集团军的数量,组建了一批高新技术装备部队。海军、空军撤销部分舰艇大队和航空兵师、团、场站,组建了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水面舰艇、航空兵、地空导弹部队。预备役部队减少部分步兵师,增加了兵种师(旅)的数量。 ● 改革领导指挥体制。通过调整总部有关部门的职能和联合作战指挥功能,完善了总部领导指挥体制。海军撤销航空兵部机关,基地改为保障基地。空军撤销军(基地)机关,组建区域性指挥所。调整后,海军、空军作战部队分别由舰队、军区空军直接领导。 ● 深化联勤保障体制改革。扩大以军区为基础的联勤保障范围,减少重复设置的保障机构。除总部和海军、空军、第二炮兵保留专用仓库和总医院外,其他后方仓库和医院、疗养院均划归联勤系统统一整合。全军共减少8个联勤分部(办事处)、94座后方仓库、47所医院和疗养院。 ● 改善官兵比例。全军共精简干部17万人。减少军职以上领导干部岗位150余个,近7万干部岗位改由士官担任,2万余个文职干部岗位改为非现役的文职人员岗位。 2005年年底,中国完成裁军20万任务,军队规模现保持230万人。人民解放军朝着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机构精干、指挥灵便、战斗力强的目标迈出了新的步伐。 摘自《纵横》2007年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