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证券·沪市月报
 第B06版:证券·深市月报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典藏鉴赏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创意设计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2007年8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园林新科技助“落红”上岗护花
申城枯枝落叶残花弃草实现“再就业” 发酵降解后能变营养土
沈敏岚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古人这一诗句正成为本市园林废弃物——枯枝、落叶、残花、弃草循环再利用的真实写照。由静安区绿化管理局联手园林科研单位共同开发的园林废弃物循环再利用项目,已进入中试阶段。记者昨天在位于松江的中试车间看到,1立方米“落红”经过40天的发酵、降解,“化作”了0.6立方米“春泥”——富含氮、磷、钾的营养土。这些“春泥”目前已在华山路绿地、昌化路行道树、粮油公司屋顶绿化“上岗养花”。

  花钱埋枝  费心买泥

  静安区绿化管理局局长黄彩娣告诉记者,静安区1.1万棵行道树,每年至少产生1000吨树枝修剪物,而全市的行道树超过80万棵,仅行道树就产生近10万吨的园林废弃物。

  以往,这些园林废弃物都被当作垃圾,或焚烧或填埋。每5吨园林废弃物的运输、处理费用约250元,上海每年产生10万吨,需要花数百万元“一埋了之”。

  与废弃物同样耗财费心的还有土壤,上海的土质偏碱性,团粒结构差,有机质含量少,并不适合种树栽花。以往,绿化部门从周边省市购买山泥,但经过10多年的开采,山泥已日渐稀少。目前,上海大量使用的是来自黑龙江的泥碳土。专家认为,土壤表面的开采破坏生态环境,从外省市购买也并非长久之计。

  变废为宝  还缺政策

  那么花钱“埋”的“落红”如何变成费心“买”的“春泥”?首先,初步粉碎修剪下来的枯树;然后,把它们运往松江基地再次粉碎,并加入微生物菌种,以分解木质、纤维,这时温度要保持在40℃左右;40天后,废弃物的植物养分被释放,木质、纤维形成腐殖质,成为富含有机质和氮、磷、钾等营养成分、质地疏松、呈酸性或中性的营养土;最后,再对它们细加工,成为绿化有机肥。

  根据试用情况,这种“春泥”能使土壤中的液氮、液碳增加,更有利于植物生长。

  据了解,松江基地目前年生产能力已超过1000吨,扩容之后,将有足够的生产能力处理全市园林废弃物。但这项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落红”变“春泥”产业,要在本市推广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据测算,一立方米“落红”转化为“春泥”的生产加工成本约200多元,比山泥市场价高出30至40元。但在规模化生产后,“春泥”的生产成本有望下降。

  “这项产业目前还亏本,我们担心如果没有政策支持,恐怕难以继续”,生产基地负责人期盼这一环保产业能被广泛宣传,使循环经济真正循环起来,早日造福市民。   本报记者 沈敏岚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