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证券·沪市月报
 第B06版:证券·深市月报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典藏鉴赏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创意设计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2007年8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拼到底很感人 爱国哨非爱国
——盘点中日国奥之战
徐东海

  ■ 中日国奥昨晚“刺刀见红” 图CFP

  在5万多名球迷面前,杜伊率领的国奥队昨晚演出了一场现实版的“兵临城下”。气势如虹,场面占优,却无法真正越雷池一步。一步之差,留下的是无尽的遗憾和惆怅,折射出的却是目前中日足球客观存在的差距。历史无法在一夜之间改写,对于杜家军来说,打破宿命的征程依然路漫漫。

  最感动    意志力

  朱挺像田径运动员百米冲刺般从中场一直追着对手跑到底线,一脚铲球将球截下。赵旭日在一次丢球后,发疯般地连追了对方6名球员进行反抢。昨晚的沈阳奥体中心,一股充满血性的力量,充斥着每一寸草地。看台上,“大刀进行曲”此起彼伏,振聋发聩,而国奥球员在场上,一个个像猛虎下山,扑向对手。

  这是杜家军成军以后,从未有过的场面。一位工作人员看到朱挺狂奔50米抢下球后,喃喃地说了一句,“疯了,真的打疯了。”而更多的球迷,则是用一阵阵惊呼和暴风雨般的掌声,来回应国奥队在场上的拼劲。面对宿敌,国奥队打出了今年中国足球最具血性的90分钟。“从来没有看到队友这么拼命过,打日本队确实激发了大家最大的激情。”沈龙元赛后说。而杜伊则用“斗士”来形容场上的弟子,“他们表现出了最了不起的精神面貌,每一个人都战斗到了最后一刻。”

  最无奈    锋无力

  射门数14比9,定位球数21比6,甚至连一向处于劣势的控球率也比日本队多出10%,这些冷冰冰的技术统计数据,足以让人热血沸腾。最近10年的交手中,国奥队从未在硬指标上如此领先。不过,也正是这种难得的突破,令人平添不少遗憾,如此大好局面,国奥队竟然无一斩获。

  毛剑卿劲射擦柱而出、赵旭日任意球击中横梁、姜宁垫射空门未果,如同赛前预测的一样,国奥队昨晚并非缺少得分机会,但在临门一脚上始终差之毫厘。14次射门中,命中门框的只有4次,如此低下的进攻效率,成了国奥队最大的软肋。作为主力前锋,朱挺和姜宁昨晚都相当卖力,敬业精神让人无话可说,但把握机会的能力,却令人不敢恭维。从四国赛前两场比赛看,得分难已经成了国奥队继续往前的最大瓶颈。如何突破,将是对杜伊最大的考验。

  最遗憾    存差距

  和上一场对阵朝鲜队时相比,昨晚日本主帅反町康治更换了5名主力,中场核心梅崎斯也未能首发。如此大面积的换人,使得原本势均力敌的较量变得向杜家军倾斜。但即便在兵力占优的情况下,国奥队依然束手无策,清晰地反映出中日两队目前存在的差距。

  在速度和力量均处于下风的情况下,日本队整体性打法显得更为高效。几乎绝大多数反击机会,日本队均能制造威胁。仅在上半时,他们就创造了3次绝佳的进球机会:两次单刀分别被裁判和国奥门将刘震理给化解掉了,另外一次由角球形成的必进球也被门柱挡了回来。出色的战术素养和个人能力,显露无遗。在最能体现战术纪律的角球进攻中,国奥队接连出现业余级别的失误,而日本队则井然有序,游刃有余。设想一下,如果昨晚国奥队不是主场作战,而是作客日本,能否战平对手还是个疑问。

  最争议    爱国哨

  谁也没想到,一场90分钟比赛结束后,主裁判黄俊杰成了焦点人物。这名国际籍裁判在比赛中的数次判罚和执法倾向,受到了来自专家、球迷和媒体铺天盖地的批评。批评者所持的理由是,两队的定位球数完全不成比例,此外,在犯规次数和红黄牌上,日本队也以37比16,4比1的比率遥遥领先。

  仅从场面上来看,昨晚双方对拼抢的投入程度相差不多,场上飞铲、拉扯、肘击这样的动作更是无处不在。对于主裁判来说,把握的难度的确很大,但判罚总体偏向国奥队几乎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赛后,从日本队主帅反町康治到球员,均在言谈中对主裁表示了强烈不满,似乎也并非无事生非。无论是技术原因还是主观原因,在一场奥运测试赛中出现如此大的裁判争议,对国奥和中国足球来说绝非好事。中国足球必须依靠真本事去战胜对手,否则即便获胜,又有何意义?

  记者 徐东海(本报沈阳今日电)

  评论 070804110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