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上海人家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证券·沪市月报
 第B06版:证券·深市月报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典藏鉴赏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创意设计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A16版: 上海人家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8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听张剑平讲童工证背后的故事

周铭鲁 薛慧卿

  ■ 87岁的张剑平和90出头的老伴最近高高兴兴地补拍了婚纱照
  ■ 今年暑假,张剑平又接了一档“活”:为社区暑期班的学生讲课
  ■ 张剑平和老伴常一同整理材料,回忆革命战争年代的往事
  ■ 收藏在上海烟草博物馆里的张剑平的童工证
  ■ 张剑平跳起秧歌舞,充满活力

  上海烟草博物馆内,收藏着一张当年上海华成烟厂的童工证。童工证的主人张剑平原名张翠英,11岁进烟厂当童工,参加革命后改了名,如今已是87岁高龄。半个多世纪过去,童工证的背后究竟有一个怎样的故事?记者走进了本市铁岭路上的一户普通上海人家……

  满头银发的张剑平老人开朗、幽默,记忆力惊人,她丰富的人生经历还得从这张童工证说起。

  “锡包妹妹”挑起全家重担

  “1931年,我们全家从天津逃难到上海,为了养家糊口,我只能到烟厂做了童工,那时11岁。”张剑平打开话匣子。她去的华成烟厂当时在上海颇有规模,她的工作是包锡纸,10支香烟一包,25包为一条,每天的工资以条计算。“满10条就可以拿着记账单到‘拿摩温’处敲一个洞,”张剑平比划着说,那时她人小,10条烟捧在胸前几乎挡住了眼睛。因为人小调皮,张剑平没少挨骂甚至被打。她想方设法增加产量,让记账单上多敲几个洞。

  那时人们把烟厂包锡纸的女工称作“锡包娘子”,小小年纪的张剑平只能算是“锡包妹妹”。当了1年多临时工后,张剑平终于拿到了这张童工证,编号“1427”。她14岁那年,母亲去世,父亲外出谋生,张剑平是家里的老大,全靠这张童工证,“锡包妹妹”挑起了全家的重担。“童工证可是我的命根子。”张剑平说。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她带着弟妹逃难时也一直揣着它,直到自己结婚后带到夫家,交给婆婆保存。

  “偷跑”离家参加新四军

  少年张剑平在工友们的影响下,参加了抗日救亡宣传队、医疗救护队等。22岁那年,张剑平与在印刷厂工作的王安澜结婚。生下大女儿不久,丈夫留下一张纸条就离开了上海,心有灵犀的张剑平猜到他去了解放区,一句怨言也没有。后来,丈夫化装成农民回到上海,张剑平把2岁的女儿托给工友,顾不上与家人打招呼,就带着弟弟跟随丈夫“偷跑”到皖南,参加了新四军。一年之后,张剑平接受任务回到上海,再回皖南时又带上了妹妹和女儿。

  在战争年代,张剑平生了3个孩子,先后失散。一个落到河中,被渔翁救起;一个跌落山间,被樵夫抱回;一个才出生几天,就送给了乡亲。其中,送给乡亲的女儿直到解放后,才在组织的帮助下找到。

  义务讲课坚持“四项原则”

  “我现在的生活很开心,周一听越剧,周二谈心,周三老年快乐小组活动,周四老年开心小组活动,周五上老年大学。”张剑平乐呵呵地说。她喜欢编结,迷恋摄影,偶尔还参加老年时装队。说到这里,坐在一旁不善言辞的老伴插嘴:“她呀,就是闲不住,八九十岁了还拉着我去拍结婚照!”老夫妻俩风度翩翩的结婚照如今正挂在床头,儿孙们见了连声夸好。

  离休20多年,张剑平坚持义务讲党课,她的听众已超过15万人次。老张讲党课有“四项基本原则”:有求必应、随叫随到、不取报酬、自贴车费。今年暑假,张剑平又接了一档“活”,为社区暑期班的学生讲课。

  记者临走前,张剑平老人补充了一个细节:参加革命后,她自己也忘了那张童工证。直到1979年,他们到浙江镇海老家准备翻造老房子时,从屋顶上掉下一只小箱子,里面藏着这张童工证。“是婆婆替我珍藏了这段历史!”张剑平充满感情地说。几年前她听说要筹建上海烟草博物馆时,毫不犹豫地拿出了这张珍藏了半个多世纪的童工证。          本报记者 周铭鲁 摄   薛慧卿 文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