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文娱新闻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特奥专版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来信来论
 第A13版:读者之声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乐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舞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动漫
 第B17版:求职
 第B18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19版:求职·广告
 第B20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1版:求职· 教育培训
 第B22版:求职· 教育培训
 第B23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4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5版:求职· 外语培训
 第B26版:求职· 教育培训
 第B27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8版:求职· 移民政策
 第B29版:求职· 培训·移民
 第B30版:求职· 留学沙龙
 第B31版:求职· 留学动态
 第B32版:求职· 教育·招聘
第B10版: 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8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火绒罐折射火文化

李涌金


  友人最近从青岛捎来一件邮包,打开一看,是一只八面镶图木罐。附信告知,此物在古玩市场觅到,经青岛民俗专家鉴赏考证,此乃清末时期大户人家使用的火绒罐。友人知我痴迷火文化收藏品,特热心从千里之外邮赠笔者收藏。

  细看火绒罐,此物为扁形八面体木罐,高7厘米,宽6厘米,厚3厘米。引人注目的是该木罐表面镶嵌多块图文骨片,显得与众不同。正面中间是较宽一面,所镶骨片呈椭圆形,刻有“童子抱金元宝”图。左右侧面分别为“金玉满堂”、“福星高照”字。反面为纹饰簇拥的“出入平安”字,两侧为“万事如意”、“一帆风顺”字。顶盖为“发财”两字,字体均为行书。整件物品雕刻细腻,寓意深长。

  千百年来,火柴没有发明前,我们的祖先一直用火镰击石取火。当时除了火镰、火石外,火绒是重要的火媒。火绒多为艾蒿、棉花等物,燃烧至半透熄火,趁干燥微温时装入器具保存。吸烟时,在烟锅里盛装烟丝后,再取一撮火绒敷盖其上,火镰敲击火石迸发出火星,落到干燥的火绒上,就很容易地将烟丝点燃。为保持火绒干燥易燃,人们往往把火绒存放在防潮的容器中密封保存,当时多用硬木制成小罐做容器,名曰“火绒罐”。

  火绒罐从清中期至民国初年,做工越发考究,装饰更加华丽。这件火绒罐融实用、艺术、雕刻于一体,方寸之间充分体现了人们追求吉祥、平安和致富的愿望。随着火柴的发明,火镰取火逐渐淘汰,有人在火绒罐里盛放烟丝或大烟,继续发挥它的作用。

  火的使用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这件做工精致的火绒罐,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火文化。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