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和“阿拉”拉近关系 ——“世博进社区”系列活动首日“初体验” 宋宁华 |
国家统计局日前选取全国46个城市,对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知晓度作了调查,发现逾七成被调查者“知道”上海世博会,但能准确说出世博会主题的只有四成。 这一情况多少反映出一些市民对世博会的态度,认为世博会就是办个展会,和“阿拉”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昨天下午,“世博进社区”系列活动正式启动,首批活动点率先“掀起盖头”,记者由此作了一番“初体验”。 家中“宝贝”成展品 昨天下午,浦东周家渡社区文化中心里,不少居民赶来参观“世博社区展台”。在这里,不但有世博会的基本知识,还用图片等形式生动展示了世博会规划的主要区域功能定位等。更让参观者感兴趣的是,除了知识性介绍,一排玻璃柜里还展出了不少珍贵的世博会藏品。74岁的民间收藏家唐德顺特地赶来,“秀”出自己珍藏的“百年世博金银币”,这是上海目前发现的最早的世博会纪念币。 浦东新区收藏协会会长冯建中介绍,5个展柜展出的52件展品都来自民间,在今年年底申博成功5周年之际,协会还计划组织一个全市规模的世博民间收藏展,届时将展出更多民间的世博藏品。 市民参与才成功 俞玉丽是曲阳社区文化中心的干部,昨天她冒着酷暑来听“世博进社区”讲台的首次讲座。“世博会的承办单位是哪些?中国商品第一次亮相世博会是哪年?如何让市民参与到世博会中来……”她边听边点头边记录要点,“这次我所在的社区也是首批被授牌的‘世博进社区’活动点,要把人家的经验带回社区。” 日本爱知世博会市民参与项目负责人川田诗娜惠在演讲中介绍,2005年日本爱知世博会,市民交流馆里举办了235个项目、1925个节目,吸引了3.5万余人参加。丰富多彩的活动、多样化的参与形式是成功的关键。 舞台搭在家门口 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活动规模将是有史以来最大的,预计参观者将达到7000万人次,世博会园区内举办各种活动的总量将达到2万场。届时,园区内外的舞台将“打通”,社区将成为放大世博会辐射效应的最佳平台。 曾在国外生活多年的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孙惠柱表示,与历届世博会相比,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文化很可能是一张能在国际上打响的“牌”。不但要有大型的大制作演出,更需要大批中小型、但能长期演出的文艺活动,它们可以在公园、社区的舞台上演,让市民们在家门口享受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盛宴,也让远道而来的海外游客过把“中国瘾”。 本报记者 宋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