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生存:10天赚了700元 ——华东理工“生存大赛”凸现大学生创业诸多问题 张炯强 |
为期10天的华东理工大学第七届“生存大赛”昨天画上了句号。今年的比赛,虽然组织者推出了一个“创业生存”的新理念,鼓励参赛选手创业,但在10支比赛队伍中,最后选择创业的仅有3支。 选择创业仅占3成 一支团队在旅游景点卖太阳帽,一支团队在啤酒节会场卖花生,另一个队伍则在会展中心做起了盒饭生意,这就是今年华东理工大学“生存大赛”过程中“创业生存”的全部内容。昨天,比赛在大连和厦门同时结束,领队万婷介绍,从结果看,最后选择创业的参赛学生仅占3成,而且,原本学校为每个比赛的同学准备了一张额度1000元的信用卡,作为创业的启动资金,可最终刷卡的只有两个学生。 既然今年的比赛将创业定为重要的考核指标,为何选择“创业生存”的比例如此之低呢?比赛总负责人、华理团委副书记储琰认为,尽管“生存实践”只是一次比赛,却反映了眼下大学生就业的现状。纵观本次比赛,最终取得最佳收益的团队收入了1689元,另有半数团队收入超过1000元,他们都是通过打工赚得钱;而选择创业的团队,最好的收入也不过700多元。创业艰难、赚钱不易,而且,大学生还要冲破许多自身的障碍,因此,大部分学生选择了放弃。这与近期就业市场的一项调查是一致的,调查表明,在校学生70%有意向创业,而真正创业的不超过10%。 创业生存困难多多 陈士强所在团队是十支队伍中最早提出“自己当老板”的一个。最初,他计划在大连的景区为旅客提供数码照相服务,可跑下来才发现,当地数码媒体服务已经完全饱和,而且都需要得到正规的资质许可。小陈明白,自己的方案与现实差距太远,第一个创业计划就此泡汤。厦门赛区的陈欢同学原本也有一个“生意经”,了解到厦门的高校宿舍多没装空调,心想可以去那里的大学校园卖风扇,可是,假期一到,学校内人去楼空,向谁去推销风扇?她的团队也只得放弃。 比赛到第四天,陈士强终于在大连的老虎滩摆起卖太阳帽的摊点。问题又随之而来:卖商品给每一个游客,怎样给他们一个掏钱理由呢?面对陌生人,难以张口。想当老板,他却不知该如何开口去卖东西。 求稳心理难以过“坎” 陈欢告诉记者,在厦门的5支比赛队伍,起初没有一个选择创业,到比赛结束也没有一人申请使用信用卡的。原因很简单,创业是有风险的,启动信用卡的创业资金需要魄力。毕竟大学生需要生存,如果创业失败,那么结果将会直接影响到团队的名次。 陈欢最后也没有去创业,但她对“创业生存”也思考了很多。她说,事实上,当我们毕业时,也会面对相同的选择:是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甘冒风险自主创业?很多人会同比赛时一样,求稳,而这恰恰是许多大学生缺乏勇气的表现,大学生创业难首先要过这一道“坎”。 成功例子产生亮点 本届“生存大赛”有一个创业成功的例子,那就是大连赛区的赵颖琦和她的队友们。在啤酒节会场当流动小贩卖花生,他们第一个实施创业方案,并且在整个比赛中,他们都是以自主创业的形式去生存赢利。记者问赵颖琦创业秘诀,她引用了一位成功商人的话“当有人说你疯了时,说明你就要成功了。”就是这个“疯”字,让她这个上海女孩敢于每天背着包,在公共场所大声叫卖,走出了创业的第一步。 赵颖琦说:“想告诉所有梦想创业成功的年轻人,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选你所爱,并爱你所爱,坚持不懈地去听取前辈们的经验教诲,不断改进自己的思维方式。一个好的思维、思路会给陷入绝境的人一种死而后生的提高。”如果让记者打分,赵颖琦的这支团队,该是今年“生存大赛”最大的亮点。 本报记者 张炯强 评论 070806105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