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康健园 · 保健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暑假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8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选择农业,因为我是农民的女儿”

  ■ 1989年刚参加工作时的倪秀红 资料照片

  (上接第1版)

  4月到11月在水稻田里忙,11月到次年5、6月在瓜棚里忙——倪秀红一年中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泡在田里。当年在惠南乡科技站工作时,为了给杂交水稻制种,她在40摄氏度以上的稻田里一干就是3个多小时,同事送她一个外号——“耐热品种”。倪秀红说,自己是农民家的孩子,知道他们的艰辛,也一样吃得起苦。“念初中的时候,天还蒙蒙亮就跟着妈妈拔秧,虫子叮在头上,很痛很痛,也都挺过来了。”

  天天风吹日晒,使倪秀红比同龄人显老,眼角皱纹已经很深。她说,本来想过抹防晒霜,可是一下地就一身汗,防晒霜早就冲没了。近视的她,戴隐型眼镜也不是为了好看,而是大棚里湿度高,戴眼镜进去,立刻会蒙上一层雾气。一年到头要下地,她连穿裙子也放弃了。

  眼见女儿早出晚归,和自己没啥区别,倪秀红的父母心疼不已。这对老实巴交的农民夫妇只能把心疼化作一句“身体当心”,让女儿一家到他们这里搭伙。

  因为是农民的女儿,所以知道增收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利益

  2005年稻飞虱肆虐,倪秀红亲眼看到一块地被稻飞虱啃得颗粒无收。“眼看着要收割了,就这么没了。”她和农民一样心痛。因为自己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收成,所以倪秀红做事特别认真。

  竹板子、高筒套鞋、白色搪瓷托盘是倪秀红轿车后备厢里必备的“三大件”。穿套鞋,下稻田,用板子轻轻拍打水稻,使虫和虫卵落在托盘上——这是倪秀红三天两头要做的事。由于这是第一手资料,该不该用药、用什么药、什么时候用药效果最好,都要根据托盘里的虫儿决定,所以她做得特别仔细。

  2006年8月30日晚上,成千上万的稻飞虱突然降临。倪秀红在家看到稻飞虱不停地撞日光灯,急得熬不到天亮,次日凌晨就赶到田头查看,只见稻飞虱密密麻麻。她和同事一测,虫量是前一年的15倍!随即向上级汇报。当天上午,南汇在上海第一个拉响警报,启动稻飞虱防治紧急预案。凭着多年的经验,倪秀红马上开出“药方”,数万份详细写着农药品种、如何施用的“药方”很快送到农户手中。

  接下来的日子,倪秀红每天清晨五六点钟下田查虫,掌握虫态变化,为指挥南汇17多万亩水稻防治提供强有力的依据,也为全市稻飞虱防治做好“参谋”。由于测报准确,“药方”对路,尽管稻飞虱大爆发,当年南汇水稻平均亩产达573公斤,创历史最高,农药残留也没超标。收成保住了,倪秀红也被评为农业部的先进。

  因为是农民的女儿,所以知道先进技术对农民的重要

  把先进的技术送到田头,教农民科学种地,让农民切切实实富起来,是倪秀红和同事们的工作。2002年,倪秀红和同事接到一桩任务——筛选、培育哈密瓜新品种“东方蜜”。这是南汇与上海农科院的合作项目,也是这个品种在上海地区的首次试种。试种成功后,南汇区将逐步推广“东方蜜”种植。去年,南汇共种植“东方蜜一号”、“东方蜜二号”近5000亩,平均每亩收入8000多元,有的甚至达到上万元,是种水稻收入的七八倍。倪秀红说起增收,就像自己的事一样,开心得不得了:“一亩地收入万把块,一年能种两茬。”农民们尝到了甜头,也从心底感激倪秀红。家里的玉米熟了,就纷纷想到她。“‘小倪老师,来尝尝吧’,他们想着我呢。”倪秀红很欣慰。

  “农民要听啥,我就讲啥。”2005年开始,倪秀红走上了“专业农民”培训的讲台,主讲西瓜、甜瓜无公害栽培技术。农民们文化水平不高,为了让他们听明白,倪秀红拍下病虫害的照片,做成幻灯片,让课变得直观、实用,课堂里常挤得满满的。下了课,很多瓜农还迟迟不愿离去,围着她问这问那。每次讲课,倪秀红都会把手机号码留给农民,手机也因此成了“咨询热线”。

  2005年8月5日,“麦莎”台风来袭的晚上,倪秀红接到泥城镇农民张福才的求救电话:“小倪老师,伲种植的10亩西瓜快要被台风刮倒了,你能来看看吗?”挂了电话,倪秀红顶风冒雨来到老张的田头。查看后,倪秀红当机立断,提出卸掉西瓜大棚的薄膜,“老张,卸了薄膜可以少点损失。”倪秀红一边劝,一边卸起薄膜。风雨中,她被淋得像只落汤鸡。

  台风过后,倪秀红又出现在老张的田头,指导他开沟排水,适当遮光保苗。这一点拨至少为老张挽回5万元的损失,他心里别提有多感激:种啥瓜,啥时种,以前一直搞不清。现在,倪秀红会一次次上门指导;瓜秧出现问题了,不知该用啥药,倪秀红会自己掏钱买来送给他……

  如今,农民们求倪秀红的事有的已经“超范围”了:要种瓜,请她参谋买种子;瓜熟了,问她哪里价钱卖得好。但“小倪老师”依旧乐呵呵:“他们信任我才找我商量,怎么能不帮呢?”

  当年从农校毕业的37名同学中,有的做了党政领导,有的早已经商致富,一直坚守在农口的除倪秀红外,已寥寥无几。刚毕业那阵,倪秀红想到自己这么苦这么累,也流过眼泪。她曾有机会坐到办公室里,免受风吹日晒之苦,但那时她已下定决心帮助农民改变现状:“现在农民年龄都比较大,文化水平也不高,有的连农药说明书都看不懂。我们要是不教他,他就瞎弄。”倪秀红不愿意看到那么多和自己父母一样朴实的农民走冤枉路,花冤枉钱。如果农民的女儿都不愿帮农民,谁来帮农民呢?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