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康健园 · 保健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暑假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8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的千岁寒》一边挨批一边“畅销”
图书排行榜 猫腻有多少?

李菁

  ■ 《我的千岁寒》封面

  几个月前,王朔高调复出之作《我的千岁寒》因“晦涩难读”“不知所云”收获了媒体的一大堆批评。近日,图书业界又对该书展开了专题讨论,导火索是一份名为“全国优秀畅销书排行榜”的榜单——《我的千岁寒》连续两月高居该榜单文学类图书榜首。不少业内人士和读者对这份榜单提出质疑,认为其中有虚假成分。

  真实性打问号    

  图书业界某权威媒体最近整版刊发有关评论文章。业内人士指出,《我的千岁寒》排名如此之高,其真实性要打问号。目前市面上各种图书榜单甚多,但一般只有排名,并不公布具体销售数据,这为人们甄别排行榜真假增加了难度。不过,一些相关调查数据表明,近期肯定有一些其他文学类图书,市场表现不亚于《我的千岁寒》,而且很可能居于其前,如易中天的《品三国》(下)、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等。连这份“全国优秀畅销书排行榜”的数据来源单位提供的数字都证实,近几个月《我的千岁寒》尽管居于畅销书文学类前十名之列,但雄踞榜首却极为鲜见。更有一些人士进一步就“畅销”与“优秀”的关系严肃发问,认为《我的千岁寒》不具备“优秀”的特质:“作者公开声称‘就是要让人看不懂’,不将读者放在眼里的虚构类文学图书,会是优秀的吗?‘几近天书’和人们直讥为‘癔语’的作品,会是优秀的吗?文字不通、逻辑不清的作品,符合推出‘全国优秀畅销书排行榜’所公示的‘导向正确,内容精湛,具有文化传承作用’的标准吗?”

  “做假账”骗读者  

  事实上,各式各样的图书排行榜,并非仅有统计功能,促销目的更为主要。由于人们普遍存在从众心理,上榜的图书会卖得更快,从而产生引导消费、“强者恒强”的现象。因此,许多出版单位和销售商特别重视排行榜,甚至不惜“做假账”,其中“买榜”就是具有隐蔽性的一种手段。所谓“买榜”,是指一些出版商发行了新书之后,花钱派人去各大书店批量购回该书,造成该书十分“畅销”的表象,带动不知情的读者跟风购买,既欺骗了消费者,也欺骗了书店。据了解,“买榜”的成本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样高,有时候在一家大书城,同一本书一周买上几十本或上百本就可以把它送上榜。

  找“书托”很常见  

  记者还了解到,目前图书促销的常用手段——现场签售,有时也存在猫腻。国内某青少年图书出版单位的一名市场人员不久前私下告诉记者:搞青少年图书签售活动时,找“书托”是常有的事。为了活动现场气氛火爆,更为了借活动一举打开销售局面、让出版的新书迅速登上书店畅销排行榜,他们会事先准备好一定数量的“书托”。具体做法是找学校,先跟老师搞好关系,再让老师安排学生到签售现场排队买书造势。买书款由出版单位预先交给老师,学生只要到现场跑一趟,就可以白拿一本新书,学生自然乐意。由于图书签售大都安排在周末举办,所以不会影响学生上课。

  曾有读者来信反映,上书店买书,琳琅满目,不知该买哪一本。有些名气很响的畅销书,市面上充斥着溢美之词,买回家后发现不过尔尔,而一些好书却默默无闻,销售不佳,乃至撤柜。幸亏,书业内部也在反思这个问题。任何一个行业,如果一旦放纵虚假掩盖真相、伪劣驱逐良品、奇技营巧取代脚踏实地,即便一时表面繁荣,但最终将难逃衰弱的命运。    本报记者 李菁

  评论 070806119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