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康健园 · 保健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暑假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8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弄堂变“河浜” 污水漫进房
——突下暴雨让老城厢一些居民难以忍受
张欣平 葛晓路 庄从周


  一天一场雷暴雨,在带来些许清凉之外,也让老城厢一些居民叫苦不迭,平日种种“隐疾”这几天集中显现。本报记者和志愿者昨天接到投诉后,立刻前往黄浦区两条老弄堂采访。

  老外拍照  痛心又无奈 

  薛弄底街125弄内,“半吊子”拆迁工程留下的建筑垃圾一个月无人清理,破裂的水缸、废砖破瓦、生活垃圾,堆得有膝盖那么高,原本只有二三十米宽的弄堂被垃圾占去了一半,蚊蝇乱舞……

  三十多户居民见记者来采访,纷纷迎了出来,“弄堂里下水道都被建筑垃圾堵塞了,一到下雨天,垃圾全泡在水里,恶心得不得了,真怕会出现传染病。大雨过后,太阳一出,风一吹,那股臭味飘到家里,窗户都没办法开。”

  这里的老式里弄毗邻豫园景点,很多外国游客走街串巷常会闯入。居民们说,有些外国游客看到满地建筑垃圾,会拿出照相机来拍,他们觉得很痛心也很无奈。

  水深过膝  临时睡浴室 

  我们走进1号底楼王先生家,他指着墙上残留的水渍说,前几天下午4时多他就开始把家具往高处搬,但没想到这几场雨这么大,家里的积水最深时漫过了膝盖,老老小小一起“抗洪”,雨停后足足折腾了两个多小时才把水排干净。二楼居民也好不了多少,雨最大时共放了八九个大大小小的盆来接,结果床还是被淋湿了,几乎没法睡。

  王先生86岁的老母当晚没地方睡,被送到其他地方暂住,他儿子花了20元睡在附近浴室,而8岁的孙子和4岁的外孙只能挤在同一张躺椅上过夜。

  情愿暴热  最怕下大雨 

  在不远处的黄家路192号,连日暴雨再次揭开了这里地势低的“伤疤”。上世纪60年代就住这里的黄先生,对泡在雨里烧饭、入夜睡在“水面”上已习以为常,“这里东高西低,家里的地势比外面还要低,我们西边的居民情愿暴热,最怕下大雨。雨一来,又要忙坏一家老小了。”

  因为老伴这几天去了女儿家,94岁的张老伯面对连日暴雨“很害怕,因为水快要没到木头床了。”张老伯的邻居说,只要前一天下雨,第二天他的儿女就得“兴师动众”前来清理老屋。

  “眼睁睁看着弄堂变成河浜,污水漫进房间里,我们却无能为力。”这里的老住户说,这样的情形持续了四十多年,不知何时才能改变。

  本报记者 张欣平

  志愿者 葛晓路 庄从周

  评论 070806106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