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泊秦淮》 陈鹏举 |
|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注:秦代开凿钟山,疏理淮水,于是有了秦淮河。金陵是六朝旧都,秦淮河横穿金陵城池,是宿命的六朝金粉地。杜牧的诗记载了醉眼迷离的秦淮河,也记载了扬州歌女,过江来在陈国的故都,在秦淮商人的船上,卖唱陈国的亡国之音《玉树后庭花》。杜牧的诗心很忧伤,甚至很寒冷。因为他和这亡国的歌唱,只隔着半条秦淮河。那时离唐代灭亡,就六七十年了。杜牧在这个衰朽的时代里,而这首诗,把这个衰朽的时代,留在了史诗里。 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注:杜牧三十岁时,到扬州,呆了三年。这是离开扬州后,写给扬州时的同伴的。这首诗写在江南。“草木凋”有作“草未凋”的,也因此有了争议。其实应该是“木”字好些。说“未”看上去葱茏,但没有动感。而“木”字,看起来萧瑟,却是清秋本色,而且让“凋”字有了动感。“木”字有更早更权威的出处,应该在情理之中。“二十四桥”也有多解。沈括曾经录有二十四座桥的桥名,还有一说是古时候有二十四个美人同在一桥上吹箫。“玉人”,有说是指韩绰的。显然不确。“教”,是“使”、“让”的意思,玉人吹箫,应该是杜牧的清秋念想。这首诗可见杜牧诗的骨相,就是名传千秋的“俊爽”二字。 杜牧《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倖名。 注:杜牧三十岁上,在扬州呆了三年。他在那里,出入秦楼楚馆。这首诗,有人认为是他的“渐悟诗”。其实不然。杜牧抱负远大,个性刚正,他在晚唐的衰败中,无能为力,内心是很迷茫的。一个男人,在男人世界,找不到行进的方向,是很可能在异性中寻找理解和安慰的。杜牧就是这种状态。诗中“落魄”二字,就诉说了这种状态。这首诗是“遣怀”诗。第二句用了汉代赵飞燕,身轻如燕,可以在掌上起舞的典故。后一联是坦言自己的荒唐。坦言自己荒唐的人,内心不荒唐。杜牧心地光明和善良。他有许多诗篇,对风尘女子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四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