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景抒情与情景交融 俞 力 |
8月5日,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倒计时1000天之际,“走进世博会”大型展览在上海城市规划馆隆重展出。这个展览并将赴北京、广州等地进行全国巡展。回首往事,正是参与了一次次“世博会展览”的策划,我也“走进”了世博会。 世博会是什么?世博会本质就是展览会。世博会展览策划的核心是在对展品择取和形态塑造中,回答一个国家对展览主题理解和阐述。 “茅台酒的故事”是为2002年世博会历史展览设计的亮点。展览桌上,放着一瓶茅台酒,背后是一组中国商人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巧掷酒瓶赢得金奖的雕塑。当年,国际展览局考察团在观赏时,正沉浸在茅台酒故事中时,讲解员将桌上茅台酒取下,交给团长卡门·塞雯女士,并请她打开酒瓶,这一动作设计,把展览中听故事的观众变成为讲故事的演员,使得观展情趣盎然。酒瓶打开,酒香四溢,服务员又得体地端上小酒杯并为客斟酒,大家自然地庆贺举杯,共同参与完成了展示的全程。 一杯酒,把世博会历史与现实合理交汇演绎,在理智与情感交织中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旧中国与世博会历史中,茅台酒必须打碎酒瓶才能换得一块金牌,今天由主管世博会的官员亲自打开酒瓶,它隐喻着时代的变迁。展项的设计交代着展区的主题:中国与世博会的历史。 老故事以传统雕塑的陈列展示,本身并不具有新意,然而正是通过解说、动作设计的创意,达到“借世博会历史之题,传中国申博现实之意”。 生活的“无”可变为艺术中的“有”,“模拟投票回放”是为2003年申博历程回顾展设计的亮点。在展览策划前期分析,公众对申博最想了解的信息是投票的过程。但是,现实的投票过程是封闭保密而又没有任何视觉记录,所有的过程只是根据亲历者的描述。 不利的条件倒是给艺术创作提供了想象空间。创作展项的关键是如何将参与者、投票者、旁观者共同一致的紧张心理转换成视觉艺术之“景观”,通过对展示“心境”的营建,“紧张、压迫、喜悦、宣泄”完成展项的设计。 250平方米的影视厅,三个大屏幕间隔分布在10多米展线。不规则的投票数字行进显示与外场人员紧张的脸色画面组合,塑造出焦虑紧张、忐忑不安的感觉。读秒声,间隔的钟声与不断减少的申办国国旗画面,寓意投票每一轮的结果。 在一片寂静中,出现真实镜头:国展局主席宣布投票最终的结果。随之,强烈的欢呼声、爆竹声,啸叫声和电脑频闪灯给人以听觉、视觉冲击,让人在压抑后得到尽情、愉悦的宣泄。一些投票亲历者看后,都感到感觉不错,很像,就像在现场。 展览以虚拟、假借的手法,将一个30多分钟的“抽象”历史事件还原成一个90秒艺术的“真实”场景。 其实,通过这一“实”一“虚” 两个展项的设计,我领悟到现代世博会展览就是根据题材和内容,以创意的形态去创造一个“好看、好玩”的以视觉为主的多种媒体组合的时空,让人们在体验、感受中领悟主题的“展”与“览”。 世博会就是在主办者在借景抒情的“展”中,参观者在情景交融的“览”中,以及主、客体共同在充满和谐、有序、欢快的时空的“会”中,达到信息交流和情感传递的目的。 明日请看一篇《坚实的脊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