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创作《红色娘子军》的历史回顾(下) 刘文韶 |
四 在这次采访中,冯白驹还讲了一个非常感人的女兵故事。 这位女兵叫吴伯兰,出身在贫苦农家,因为长得很漂亮,被国民党一个团长强迫去做小老婆。后来她在夜里趁这个团长睡觉时把他刺死,逃出来参加了娘子军,在连里做传令兵。后来国民党陈汉光部队进攻琼崖特委时,就是她把特委的命令传达到女兵连的。在特委和娘子军决定转移时,她在传令的路上被敌人的子弹打中,英勇牺牲了。 时间过去了几十年,冯白驹将军还记着这位女英雄,并能讲出她的名字,可见她的事迹感人之深。后来由于革命进人低潮,琼崖红军遭受很大挫折,女兵们不得不分散隐蔽。女兵连为琼崖革命斗争立下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她们的革命精神会永远激励后人。他在采访结束时还一再地嘱托我一定要把女兵连的历史写好,并要我到当年的老革命根据地去多走一走、看一看,听听群众的反映。由于此次谈话的时间比较长,在医生的劝阻下,我不便再打扰便道谢告辞。 通过采访冯白驹将军,我对当年琼崖革命斗争的形势、斗争的基本状况、琼崖党和红军的斗争策略,以及女兵连成立的意义和作用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征文的主题思想更明确了。 由于受到冯白驹将军谈话的鼓励,并考虑到广州军区和总政已经把娘子军连的题材定为建军30周年征文的重点,为了进一步挖掘和充实材料,把征文写好,我决定再次去乐万根据地进行采访。这次和我同行的是军区文工团演员林秀琼,林的海南话和普通话都很好,给我们当翻译。我们到乐会县以后,又找到冯增敏等人作了补充采访。之后,我们又找当年女兵连活动地区的群众了解情况。因为白天他们都要参加劳动,所以都是在晚上才能找得到,有时是几个人一起谈。我的记录本上有这样一页记载:5月4日深夜12时,我与益良乡提榜社几位老大娘谈起娘子军。她们说自己的丈夫在红军里,去会丈夫时常见到娘子军,那时想,这么多男男女女出来干革命,革命一定会胜利的。她们讲了很多关于娘子军连打仗的情况,特别是打敌人炮楼和团总陈贵苑的事迹,胜利后群众去慰劳,赞扬女兵跟男的一样能打仗。她们还讲了娘子军跟男红军一起训练和进行体育比赛的事,娘子军胜了以后,她们买毛巾做米饭团送给娘子军。 五 在老区活动了半个多月之后,我们又到海口找区党委萧焕辉书记、林树兰书记,请他们谈了对娘子军的看法和海南妇女参加革命斗争的情况。然后又找海甫区妇联主任何佩玲和海口市妇联主任苏觉醒等人作了采访,他们结合自己的革命经历讲了很多妇女参加革命斗争的历史故事。 如苏觉醒原名叫莫若兰,参加革命后改了名。在她的家乡,女孩在八九岁时就要帮家人养牛,再大一点就要参加劳动,就要“定命” 或做童养媳,待到嫁人就等于被卖出去,经常挨打受骂,所以妇女反抗封建压迫的要求很强烈,在她的老家曾经有过7个妇女用一条绳子捆起来愤然投江的事。 这些事情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海南妇女为什么能够接受革命,为什么能在海南产生红色娘子军这样的英雄妇女集体,娘子军的产生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根源的,娘子军连的成立反映了广大妇女的革命要求,她们是妇女的革命先锋和代表。经过这几次采访,前后历时大半年,我对琼崖红军女兵连的情况基本上都掌握了,材料比较丰富了,便开始酝酿和构思征文的写作提纲。 这篇文章怎么写?我当时确实想了好几个方案。因为是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的征文,要求事件、人物、地点、基本情节都应该是真实的。考虑到冯增敏是娘子军连的连长,她亲历了从女兵连成立到最后解散的整个过程,是娘子军连的代表性人物,最后我决定用报告文学这种文学题材,以冯增敏回忆的形式来写这篇文章。我根据采访了解到的材料,拟定了:走进红军的行列、初战的声威、火烧“团猪窝”、一支活跃的宣传队、保卫苏维埃、森林长征七昼夜、永不熄灭的火花7个小标题。 征文写作最难的一个问题是女兵连的名称和文章的大标题怎么定。当时,琼崖战史的小册子上写的是女兵连,冯白驹讲的是“女子特务连”,我想从更大的主题和背景上来考虑,就确定了《红色娘子军》这样一个大标题。红色寓意着革命,文章主题表现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妇女的觉醒和中国工农红军中女兵的飒爽英姿。为了尊重历史的真实,我在文章中采用了“娘子军连”、“娘子军”这样一些习惯的提法,从大方面来说这不违反历史的真实性,这样就把标题和文章的内容统一起来了。按照这个方案,我集中时间和精力,非常投人地写作。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也充满了激情,在写一些具体的情节时曾多次流下了感动的泪水。文章写好后,我送给军区有关的领导审阅,他们都认为写得很好。我又带着文章去征求冯增敏的意见。她看后感动地说:“想不到你把我们女兵连的事迹写得这么好,我代表女兵连牺牲的和在世的同志感谢你!” 我写的《红色娘子军》上报广州军区后,由军区报送总政,经过逐级审阅后,很快就在1957年8月号的《解放军文艺》上发表了。因此时正值建军30周年,在同期发表的还有陈毅元帅的《人民解放军如何教育了我们》、萧华上将的《红旗漫卷西风》等回忆文章。当时我才是个年仅22岁的小干事,编辑部能把我的文章与这些著名将帅的回忆文章放在一起发表,可见其对《红色娘子军》这篇文章的重视,我的心情也特别激动。《红色娘子军》发表后,很快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影响。上海文艺出版社把这篇文章编辑出版了同名的单行本,收入工农兵创作丛书,仅在1958年12月至1959年3月,就先后两次印刷,共发行6.2万册;《中国青年》杂志全文转载了这篇文章;《星火燎原》也把本篇收入进去;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来函要我改成电影剧本等。 六 写完《红色娘子军》不久,我被调到团里当宣传股长。当时由于天马电影制片厂约我改写电影剧本,我负责的机关工作有时受到影响。可是部队领导还是很支持我的创作,让我集中精力尽快写出了同名电影剧本的初稿。因为当时正在组织纪念建国10周年的文艺创作,广州军区便把我创作的电影剧本作为一个重大题材准备上报,并要我到广州参加对这个剧本的讨论修改。由于当时部队基层工作特别忙,我怕剧本短时期在广州难以改好,便带回部队一边工作一边修改。不久,天马电影制片厂又来函和打电话要我去上海改写电影剧本,当时军区正在我们团搞连队政治教育试点,我是宣传股长又是教育试点的负责人,实在脱不开身,因此没去上海改写电影剧本,但我在业余时间里已经完成了《红色娘子军》电影剧本的修改稿。 就在这时,广州军区话剧团的专业创作员郭梁信同志也写出了取材于《红色娘子军》的电影剧本,名字叫《琼岛英雄花》。另外,我当时也听说八一电影制片厂已确定要拍郭梁信的电影剧本,并将《琼岛英雄花》改为《红色娘子军》了。我想不可能同时拍两个同一片名同一题材的本子,便没有再把我的本子拿出来。不久,广州军区文化部和军区歌剧团决定要创作红色娘子军的歌剧,他们要我和军区的几位专业作家一起完成了这个歌剧剧本的创作,参加全军文艺会演并获了奖,为此,我获得了广州军区政治部颁发的文艺创作奖。1960年,我调到北京《解放军报》报社工作时,总政歌舞团的同志曾找过我,打算再创作一部红色娘子军的舞剧,我当时应允合作,并商议了初步构思,但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这一想法未能实现。不过,在后来的文艺舞台上,又推出了芭蕾舞剧的《红色娘子军》,进一步演绎和扩大了文艺舞台上的这一经典之作。 红色娘子军的光荣历史,是海南人民的光荣和骄傲,是中国妇女的光荣和骄傲,是中国军队的光荣和骄傲,也是我一生都不能忘怀的情结。选自2007年第3期《军事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