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告铺天盖地 课程门类繁多 培训班“注水”办学承诺难兑现 薛慧卿 邱澄 |
本报讯 (记者 薛慧卿 实习生 邱澄) 暑假期间,教育培训市场场面火爆:广告铺天盖地、课程门类繁多,家长为孩子报名更是不惜重金。与此同时,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近来不断收到消费者投诉,反映某些培训机构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场地安排与办学承诺相差甚远,“注水”现象屡见不鲜。 “退款”承诺难兑现 为了让孩子在少儿英语考试中考出好成绩,周女士在朋友的介绍下,于去年9月花2680元为孩子报名参加了本市某教育培训中心的英语培训班。这个培训班共有14名学生,开班前4周内就换了3位教师。在家长的强烈呼吁下,培训中心才指定一名专职教师任教并与家长签订了协议书,协议书中写明“通过率低于90%将予以退费”。 事与愿违,今年6月,周女士的孩子未能通过考试。在了解到班级内起码有5名学生未通过考试后,周女士与另外两位学生的家长前往该中心要求退款。然而,对方却开始推诿;在虹口区消保委调解过程中,对方也表示难以退款。对此周女士气愤地说:“当初保证通过率达到90%,也就是说班上最多只能有一个不及格。结果至少有5名学生不及格。” “外教”成了“学生代课” 今年暑假,吴女士被一则承诺“外教授课”的外语培训广告所打动,为六年级的女儿报名参加了为期10天的外语夏令营。报名当日,吴女士支付了学费及住宿费共计1850元。没想到,开营后“外教授课”变成了“学生代课”,寝室不仅脏乱,夜间还经常有老鼠出没。两天后,吴女士即提出退营及退款要求。此时,吴女士才得知退营须交10%的手续费。在市消保委的协调下,吴女士拿到了1177元的退款,不予退还的673元包括185元手续费和两天的培训及住宿费。 培训机构没有特权 对此,市消保委法律与理论研究部副部长唐健盛表示,当前培训机构良莠不齐,消费投诉时有发生。培训机构与消费者应是一种平等关系,但事实上,一些培训机构利用人们传统上“尊师重教”的观念凌驾于消费者之上,办学承诺难以兑现成了目前消费投诉的突出问题。为规范这一市场,唐健盛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强管理力度,如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指定相应部门监管培训机构等,也可以成立相关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 评论 070807104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