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箭,时刻待发在弦上 ——来自战略导弹部队的报告 君友 |
| ||
|
1、耳听隐患 鼻子闻出火警味 “风天雨天雪天天天登程,公路铁路航路路路畅通。”担负战略导弹运输的某特运部队,在外人看来是那么神秘。的确,他们所到之处有警车开道,有荷枪实弹警备,他们的动若旋风、来去无踪令人感觉神秘。更很少有人知道他们荣光背后的不易。 导弹运输专列缓缓停在某站台。刚停稳,某铁路运输营列检班班长胡国平脖子上挂着一尺多长的手电筒,右手拎着一头圆一头尖的“检点锤”,从车上跳了下来。半个小时后,他已把本次导弹专列车体以下的3600个大螺丝、2700个铁插销、720个钢弹簧检测了一遍。 车上装的是战略导弹,出不得半点闪失。保持导弹专列最佳状态、保证导弹专列安全是胡国平和他的战友们的使命。 一次,胡国平列检走到一个车厢连接处,一丝“咝咝”的声音引起了他的警觉:“快去拿肥皂水!”胡国平把肥皂水往连接两节车厢的辅助气管上一抹,立刻冒出一串小气泡。当时站台上停着四五趟机车,到处都是‘呼哧呼哧’的撒气声,他一走过就能听出针眼大的漏气。气管“漏气”是列车的“杀手”。气体不足,不但会引发刹车失灵,还会造成车轴抱死,后果不堪设想。 靠“耳功”发现了多少次“漏气事件”,胡国平已记不清了,可靠鼻子嗅出的一次隐患,他至今记忆犹新。那天,特运专列在一个小站等待行车信号,只停车3分钟。胡国平围着车厢跑了一圈,刚要登车,一丝燃烧的气味钻进了他的鼻子。他循“味”追踪,发现轴箱上一块擦车布正在冒烟。这时,绿灯闪烁,列车启动。他边追边喊,无济于事,就迅速爬上尾车,拿起转运车长的对讲机一阵狂喊。停车一看,那块擦车布已蹿起火苗。战友们说,要不是老胡的鼻子,这趟车可能会出大事。 2、昨天开刀 今天归队排故障 一年秋天,部队长高庆峰率领官兵执行专列运输任务。当列车行至北方某站时,高庆峰突然急性阑尾炎发作,一直等到达某站休整时,他才被抬到附近医院做急救手术。第二天傍晚,专列即将启动时,高庆峰捂着伤口回来了。 专列继续前行,突然,车厢里的警报发出刺耳的响声,高庆峰心里一紧,扭身就往那边跑。电路中断,如果长时间不能供电,特装车厢里的温湿度将难以保证。高庆峰脱掉上衣,同抢修人员一同干了起来。 10秒、20秒……时间飞快地流逝。当医生闻讯赶来,发现高庆峰俯在车厢地面,神情专注地正与技术人员搜寻故障,他不敢打扰。就在那一瞬间,一摊殷红的鲜血抓住了徐医生的视线。他知道,部队长的伤口开裂了。再仔细一看,伤口之间,一节肠子正缓慢地滑出…… 医生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上,可他依然不敢吱声。4分35秒,故障排除,绷紧的弦终于松弛下来。徐医生顾不上说话,拉起高庆峰捂着他的伤口就往卫生室跑。 3、出其不意 “蓝军”频频出绝招 仲夏,塞外沙场。3枚绿色信号弹升起,“红军”正占领阵地、竖起导弹,“蓝军”出其不意地采取大规模的立体侦察、全域遮断、电磁迷盲等手段,对“红军”导弹阵地实施连续的激光打击、网络攻击和化学袭击。平时训练有素的“红军”导弹部队赶紧撤收装备,转场待机。正当“红军”运用指挥网络报告战场态势之际,“蓝军”又悄然实施光电干扰,使“红军”陷入通信联络中断、指挥系统瘫痪的窘境。接着,“蓝军”又对“半路截获”的“红军”信息指令进行破译和变频后,继续传给“红军”…… 这场“红蓝”对抗演习,担任“蓝军”的是第二炮兵某训练基地。 这是我战略导弹部队建立以来首支专业化的“蓝军”,论年龄,官兵们平均不到27岁;论学历,他们可全是军事学博士、硕士和学士;论经历,都在作战部队有过任职经历。 “蓝军司令”汤天志介绍,年轻的“信息化蓝军”,为适应战略导弹部队一体化实兵演练的需求而组建,已逐步担负起模拟未来信息化战场,对“红军”导弹部队实施精确打击、网络攻击、侦察监视、电子干扰、信息欺骗等多种“作战”任务,通过综合运用各种对抗手段,与演练对象进行近似实战的模拟对抗,检验和提高导弹部队的整体实战能力。 4、兵无常势 战争中没有预案 真有那么神吗?记者专程跟随“蓝军特战营”营长常晓伟来了个现场采访。 某“红军旅”一路风尘开进演练区域,按既定程序组织部队重装疏散、集群隐蔽。常晓伟率领“蓝军特战营”神兵天降。“红军旅”措手不及,被迫转进。常晓伟大手一挥,“蓝军特战营”又巧借地形设碉堡、挖堑壕,堵死通路。“红军旅”数十辆巨龙战车进退维谷,只有挨打的分。等 “红军旅”指挥员回过神来,组织反击时,“蓝军特战营”却没了影儿。正当“红军旅”喘过气来,实施疏散之际,常晓伟又是大手一挥,“蓝军特战营”半途痛杀“回马枪”,多架战机袭击,辅之以强大的电磁干扰。一时间,“红军旅”雷达迷盲、通信瘫痪、网络中断。“蓝军”突袭分队直插“红军旅”后方,掐头去尾实施伏击,“红军旅”如入瓮中,最后被一举“歼灭”。演练结束,“红军”指挥员大叫委屈,辩称“蓝军”不按预案执行。常晓伟一笑:“兵无常势,水无定形,战争没有预案”。 去年9月,某导弹旅进驻演练区,与常晓伟对阵的恰巧是他军校的“死党”张营长。张营长找上门来想探点消息,常晓伟却绝口不提演练事。临走,张营长拜托老同学手下留情,不让他难堪。没想到仗一开打,常晓伟出的科目越来越高难,对抗越来越白热,张营长不免摔了几个跟头。演练结束,常晓伟送来一张这次演练的动态光盘,将自己的战术和盘托出。张营长说:“你把看家绝技都公开了,以后还怎么赢?”常晓伟哈哈一笑:“我们‘蓝军’最大的‘战绩’不是击败‘红军’,而是把‘红军’在真刀真枪中磨砺成利刃。” 5、坟头痛哭 硬汉也有伤心时 从未见过导弹,但他们一直在为导弹筑巢。把青春和理想融入一座座大山,他们是战略导弹部队中一个特殊的兵种——工程兵。 马少锋,一名19岁的年轻战士,把生命交给了导弹事业。在一次阵地掘进突击战中,谁也不愿见到的大规模塌方从天而降,马少锋没有一丝犹豫推开了身边的战友……当连长抱起浑身血迹的小马时,他留给组织的唯一一句话是:“战友们受伤没有?” 某工程团营长周松伟,一个无数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的硬汉子,在任何阵地塌方面前都没有皱过眉头,今年清明节,在女儿坟头却是抱碑痛哭。“你在天堂还好吗,如果有来世,愿我们重新再来,让我以无限的父爱填平你今世的缺憾……”一首令人动容的诗《女儿,别怪你父亲!》随着清烟在坟头化作无尽的内疚和痛楚。就在一次导弹阵地建设攻坚战时,周松伟3岁的女儿患脑膜炎病危,妻子连发三封电报,结果女儿在去世前也没能见上父亲一面。 6、特殊情书 九十九人联名写 不能忘记为了战略导弹事业流血牺牲的新时代军人。我们的采访本记下了一长串英雄的名字:为导弹阵地通信工程建设重病不下火线直至倒下的某团士官付军长,为抢救战友而将生命献给阵地的某团连长宋红杰,在导弹阵地勘测任务中牺牲的大学生战士罗琦…… “99个人和一封99页情书”的故事感人至深。某工程安装团连长鲁伦武和女友经过多年恋爱,决定结婚,婚假也批下了,可他们连执行安装的重点国防工程,任务重时间紧,看着一天三班倒加班加点的全连官兵,他主动放弃了休假。一个月后,团里再次批了他的婚假,可是正值工程交工的节骨眼,作为连长的他再次主动推迟了婚期。在鲁伦武第三次延误婚期后,“准新娘”提出分手。得知鲁连长出现爱情危机,全连99名官兵联名写了一封长达99页的特殊情书寄给“准新娘”。遗憾的是,这封信最终未能挽回鲁伦武的爱情。 战略导弹的腾飞总是那么震天撼地,为了这一刻的辉煌,导弹部队的一代代工程兵们在荒无人烟的深山丛林,用高尚和忠诚,默默作着无私的奉献。 (《解放军报》供本报专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