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人溺死于钱塘江潮,为防止潮水吞人,杭州一些社区组成了喊潮队—— 杭州上千人义务喊潮6年 李晨 |
8月2日,钱塘江再次发生潮水吞人惨剧,造成至少12名正在江边戏水玩耍的不知情外地人遇难。据当地媒体报道,由于钱塘江水系复杂,潮水凶猛而且不定期,在杭州每年都要有七八十人死于钱塘江的潮水中。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杭州市政府除在大潮来临时有公安联动预防预警机制外,对于一般潮汛期间的落水事件,无明文规定需要由哪级政府或哪个部门来负责。这类落水事件一般在事后都会被定性为一次意外。因此,喊潮队的建设和管理,也就成为一些地方可有可无的事情。 而在杭州市上城区南星街道,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一支由6个社区1000多人组成的喊潮队伍却一直活跃在这里。在这支喊潮队成立后的六年中,南星街道辖区5公里沿江范围内(钱塘江一桥至四桥间的北岸江堤),没有发生过一起意外落水事件。因此他们也成了当地媒体上的“明星”,每到钱塘江潮汛期间,都会有记者去采访他们。是什么让他们对这项工作如此负责?在这支队伍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外地人不知钱塘潮危险 今年7月26日,南星街道办事处将辖区内的六个社区喊潮队、一个残疾人志愿者喊潮队以及民警、行政执法两个官方喊潮队的成员们组织到了一起,召开表彰大会。 据南星街道综治科科长朱新民介绍,从1998年以后直到2004年,南星街道辖区内就一直进行城市建设。同时大量的外来务工者也涌入这里。“夏天时天气热,那些打工的人没条件洗澡,下班后就到江里洗,可他们哪知道钱塘江潮的危险。”一位复兴社区的干部告诉记者,由于当地报纸、电视经常报道外地人由于不知道钱塘江潮的危险性,结果被潮水卷走的事情,2001年,他们在社区首先成立了一支由退休、下岗人员组成的社区党员志愿者喊潮队,自发担负起劝导、提示潮水来临的工作。目前他们这支社区喊潮队已经有234名党员参加。记者在他们的一周排班表上看到,他们规定,每天要有4名队员在潮水来临前到岗,一周排出24名队员上班。 78岁老人发起喊潮队 在南星街道喊潮队中,有一位78岁的郑鑫权老人引起了记者的兴趣。一件旧衬衫,一辆旧单车,手中一个64开的小本本。由于耳背,说起话来他的声音很大。就是这个老人在民间最初发起了这个如今已经上千人的“喊潮队”。 据一位了解他的社区干部介绍,退休前郑鑫权老人在钱塘江航运公司工作,研究了一辈子钱塘江的潮汐规律。记者在他的小本上看到,上面用红色和蓝色圆珠笔记录着满满的潮汐笔记。“以前他在单位就从事潮汛期间救人的工作,退休后,老人一直希望为社会发挥一点余热,他了解钱江潮的脾气,知道潮水的厉害,于是他想到通过喊潮来为人们服务,解除那些看不到的危机。” 十多年来,郑大爷每天骑着自行车在南星桥码头到闸口电厂、海月桥到南星桥水厂一带喊潮,这些年被郑大爷救下的人可以说是数也数不清。有一次,郑大爷在二桥到南星桥水厂这一江段喊潮,他发现有20多个小学生下了江堤在打水仗,此时距离潮水过来最多不超过10分钟。情况十分危急,他马上喊着让孩子们上岸,许多孩子上岸时连衣服都来不及穿。“孩子们前脚刚上岸,潮水后脚就到了。” 那件事也让他觉得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弱的。在他和社区、街道的共同努力下,喊潮队终于成立了。昨天老人还向记者建议:现在虽然南星街道管理的5公里辖区范围内喊潮队的工作已经十分规范,但在此外的地方还需要加强喊潮人的劝导工作。他呼吁,如果在杭州市沿江都成立起这样的一支队伍,潮水吃人的惨剧就有可能杜绝。 残疾人找到自我价值 在南星街道还活跃着一支由残疾人组成的“钱江喊潮队”。“有人认为我们残疾人是弱势群体,是需要关怀的对象,我们去当志愿者不合适。而我觉得我们虽然身体有残疾,但我们的心智是正常的,我们也要回报社会。我们在这里当志愿者觉得又重新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残疾人志愿者喊潮队队长陈建伟说。 “以前我们的喊潮队员也遇到过不听劝阻的人,后来我们总结经验,发现民警对这部分人的警告还是起作用的。于是我们规定,如果有人不听劝阻,为挽救他们的生命,我们的喊潮队员就可以打电话报警,派出所民警3分钟之内就能赶到,避免惨剧发生。”朱新民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他们在这项挽救生命的工作中,已经探索出了很多成功经验,比如定时间、定地段、定人员、定任务、定岗位、定措施,包干到底的“六定一包”工作责任制;比如让喊潮队员统一着装,统一佩戴标识,让被劝说者容易辨明身份等等。 北京青年报 (李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