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建军80周年专版
 第A18版:建军80周年专版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人生报道·逝水年华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读者俱乐部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世界别处
 第B12版:旅游城市·风景名胜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A27版: 人生报道·逝水年华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8月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个快乐的复员老兵

童孟侯

  ▲ 冯卫华留影
  冯卫华的立功证书

  特约撰稿 童孟侯

  冯卫华 生于1920年。解放战争年代参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并立功。后在法院工作,从上海贴花印刷厂退休。2007年5月9日辞世,享年87岁。

  张师长惊得说不出话

  1952年,冯卫华在朝鲜当驾驶员,他属于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汽车队。那天,队长让他单人单车到鸭绿江边的清水镇,迎接首都警卫师的1万多人入朝,为大部队带路。

  张师长和王参谋上车后,冯卫华即刻发动引擎,吉普车一路开一路停,把红色的箭头贴在沿路的树干和房屋上,为跟上来的部队引航。当吉普车开到熙川最高峰时已经是深夜,明月高照,星星闪烁,山下一马平川。冯卫华看了看手表说:“首长,我们休息一会儿吧。”张师长催促:“快走,不要休息了。”冯卫华坐在方向盘前一动不动:“不能走,走的话会遭到可怕的伤亡。”

  他不过是个汽车兵,凭什么不听首长的指挥?

  其实,冯卫华在解放战争时就当了兵,他是二十军司令部军政委陈时夫的专职驾驶员。解放后,陈时夫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司法部部长,他还是开着小车跟他,直到抗美援朝战争打响。

  张师长火了:“开车!你怎么知道美国人会来轰炸?”冯卫华幽默了一句:“我和美国飞行员对过表,现在进入平原可能会全军覆没。”王参谋当即拔出枪对准冯卫华的右肩:“你是什么人?说!”冯卫华镇静地答:“我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我死了不足惜,可是我手中的方向盘失控,全军就可能跌入地狱。”张师长沉吟片刻:“就听他一回,命令全军停止前进,就地隐蔽!”

  只过了半个小时,隆隆的飞机声传来,4架美国B29重型轰炸机出现在夜空,随即,炸弹像倒煤球似扔了下来,平原上土石横飞,树木倾倒,烟雾弥漫,张师长惊得说不出话来。

  把首都警卫师安全送到宁乡,冯卫华日夜兼程往后勤部赶,迎接他的是一张由朝鲜人民军签发的立功证书,表彰他救了1万多人的性命!

  精彩的“离休工人”

  1954年,冯卫华被分配到最高人民法院华东分院工作,他悉心研究了十几种诉讼文本的格式,对其进行改革。画完设计稿,标上说明,他把它们寄给史良(当时的司法部部长)。史良很快批转全中国各级人民法院,就按照冯卫华的设计制作新的文本。为此,上海市司法局评选冯卫华为积极分子,给他授了奖。

  人们以为他是司法专家,其实冯卫华只不过是一名刚刚提拔为干部的复员士兵,他只念过几年小学,因为河南老家闹旱灾,树皮草根都吃完了,于是独身一人闯荡江湖。

  1959年,一天中学都没有念过的冯卫华竟然考进了华东政法学院,正当他全身心扑在书本上时,三年灾害降临了,政法学院撤消,他的大学梦也从此被“撤消”,组织上把他分到了榆林区人民法院。又过了没多久,公检法实行大合并,部分干部要下放。冯卫华被下放到上海贴花印刷厂,当了一名工人,工人编制。

  人们以为他肯定怨气冲天,一个老干部怎么降级当平头工人?凭什么?可是冯卫华真心觉得“革命工作都一样”。他整天钻在恒温车间研究技术,业余时间还写了一篇很有质量的长篇考古论文,大胆推论武则天的娘家是离开河南白马寺半公里的懋德林村人。

  1980年,60岁的冯卫华离开了贴花印刷厂,既不算退休,也不算离休,大伙儿叫他“离休工人”。“离休工人”在家闲不住,就到昆虫研究所当了个门卫。有一天,王教授在门房间取了人家寄给他的一本专业书,名叫《科技史和博物馆》,他翻了翻说:“老冯头,这本书里有个翻译专家,名字跟你一样,也叫冯卫华。”冯卫华说:“哦,这本书里3万多字的《法国科学技术》,正是我翻译的。”

  人们以为他不过是个看门老头,混几百块工资贴补家用。其实,没有上过一节英语课的冯卫华通过自学,英语水准非同一般,他翻译的《法国科学技术》共分56个章节,有固体物理学、不可培植的电离子、稀有元素——钍、磁场和磁力学、原子能反应堆、探测火箭、空中摄影、医疗放射学、国际快速通信、海底矿藏……学过一点英语,依靠词典翻译篇把英文读物并不难,难的是精通专业英语,更难的是精通很多门类的专业英语。

  1997年,冯卫华突然走进上海某出版社,他要同时出版他的一部30万字的长篇小说《山丽水秀情》和一部诗集《花名和花诗》。

  人们以为他家祖祖辈辈都是农民,自己连一天中学都没念过,他什么时候变成个作家了?可是冯卫华硬碰硬拿出了足足有两个巴掌那么高的书稿,光是那本诗集,他就为200种花拍了照,为200种花分别写了200首“咏叹调”:仙鹤花、雪莲花、海棠、瓜叶菊、荷花、茉莉花、杜鹃花、兰花、水仙花、燕子花、山茶花、红梅、星美人花……

  他在一张报纸上发表了一首《春之歌》,可谓这200首诗的总纲:“年年春潮发,浓郁香满园。海棠百媚千娇,碧桃荡红艳;牡丹芍药盛开,蔷薇爬上亭尖……”

  出版社编辑说:“我们愿意出版您的长篇小说和诗歌集,但是上架后如果卖得不好,你要承担一定的经济责任。”冯卫华想,自己的三个孩子和他们的三个配偶,六个人里倒有四个下了岗,生活困难,先拿钱支援他们吧,出书的事放一放再说。

  1998年9月,冯卫华看到长江两岸遭受严重的洪水和暴雨袭击,便说:“我老了,不能奔赴抗洪第一线,可是我还能开动思维的快车呀!”经过一个多月日以继夜的工作,冯氏“拖云曳水风云车”设计出来了,那是专门对付恶云和暴雨的一种新颖工具。

  人们以为他只是说着玩玩,可是,当拿起冯卫华的设计图纸,就发现不是专业的工程师,连“风云车”技术说明书都看不懂。

  “我不是蛮好的吗”

  2007年5月9日,冯卫华睡在床上打呼噜,吸一口,吐两口,极度吃力,声响惊天动地。他得的是糖尿病,这几天血糖指标冲到了24。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赶紧来到他的床前,他们拍着父亲的肩,呼喊着:“你醒醒啊!爸爸。”冯卫华醒了,他缓缓坐了起来,笑着说:“我不是蛮好吗?你们怎么啦?”

  人们以为他说的是身体“蛮好”,其实他说的是他这一辈子过得蛮好,心满意足。

  重新躺下闭上眼睛,冯卫华没有了呼噜声,卧室里突然异常安静,一丝声响都没有。就这样,一个快乐的复员老兵,一位精彩的“离休工人”,面带微笑,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