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心中最可爱的人 钱勤发 |
|
本报记者 钱勤发 李寿川 生于1934年,上海嘉定人。初中未毕业便服役,先后在陆军炮兵十六团教导队、政工队、卫生队当学员、见习卫生员。1950年12月,转入中国人民志愿军西北医院二分院四连任战士,在朝鲜战场立功两次。1956年9月,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后调入石河子市八一棉纺织厂,任计划科科长,1994年退休。1996年回上海。2007年2月3日逝世。 半个世纪前,朝鲜战争的硝烟,燃起了许许多多年轻人保家卫国的豪情。李寿川是其中一个。那时,他在嘉定一中上初二,当部队招兵的消息在县城传开,他心旌激荡,兴冲冲地赶去报名参军。部队同志见李寿川身子瘦小,且年龄只有16岁,便劝他好好读书,到18岁成年后再报名参军。不想,李寿川脾气很“犟”,一定要参军,还当场咬破手指,表示决心。部队首长见这小伙子有股劲,就破格录取了他。李寿川先到炮兵十六团教导队当学员,后到政工队当学员,再到卫生队当见习卫生员。经过9个月的“培训”,李寿川如愿开赴朝鲜战场……往事如烟,家里人没留下他战场上的故事,但至今留着他两张立功证书。 1952年,李寿川从朝鲜战场回来,继续在嘉定一中就读。老师和同学都称他为“最可爱的人”。“最可爱的人”就像一枚砝码重重地砸在女同学周钟娥的心里。她对他产生了爱慕。他接过了这只“绣球”。两人都是学校的团干部。1956年,国家发出支援边疆建设的号召,李寿川和周钟娥义无返顾,决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那时,他们已经收到了高考录取通知单,在大学和新疆之间,他们毅然放弃上大学的机会,选择了新疆。双方的父母尊重子女的选择,唯独有一个要求,把结婚证办了,到了新疆也好有个照顾。他们领了结婚证,来不及举行婚礼,就披红戴花,敲锣打鼓被送上了西行的列车。车轮滚滚,他们这一去,就是40年,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儿孙。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在石河子。这石河子地方很大,李寿川和周钟娥的团在安集海,从安集海到石河子坐车要半天。茫茫戈壁,条件非常艰苦。吃的是玉米馍,睡的是地窝子,屋子没有门,拉块布遮遮。他们闲时练兵,忙时下地种棉花,常常一日三顿在地里吃。打着手电回家时,路上可要当心了,有手掌搭在肩上,千万不要回头,那不是人,是狼,你如果一回头,狼对准你脖子就是一口。周钟娥说,那时新疆的狼很多,有时回到家里,狼坐在床上,直愣愣地瞪着你,开头怕,后来就不怕了,你不攻击它,它不会攻击你,拿个手电照一照,它就走了。周钟娥说,环境如此恶劣,李寿川没有一句怨言,他这个人性格硬朗,开弓没有回头箭,面对苦难,绝不退缩。说到夫妻感情时,周钟娥动容了,她说:他是我心中最可爱的人,是我的偶像,在茫茫戈壁,他是我精神最牢靠的支撑。有一次,食堂改善伙食,每人发了一只白面馒头,李寿川舍不得吃,将它给了妻子。周钟娥说:这只白面馒头让我感动了一辈子。 他们以顽强的毅力赢得了组织的信任。没过几年,李寿川被选派去乌鲁木齐纺织学院深造;周钟娥到石河子纺织中学当老师。当李寿川读完书,分配到石河子八一棉纺厂,这个家庭在边疆小城掀开了生活新的一页。 他们生育了一子二女。十年、二十年,岁月染白了父母的鬓发,而三个子女则接过父母的接力棒,为边疆建设尽心尽职。他们的儿子是“八棉”的先进党员、业务骨干。哪知,45岁,事业蒸蒸日上的黄金时段,他却遭病魔侵袭,于2003年8月英年早逝,已退休回沪的李寿川和周钟娥悲痛欲绝送走了儿子。 此后,老夫妻俩也先后得病。周钟娥患高血压、心脏病、帕金森病,双膝变形,行走困难。而李寿川在2005年因心梗做手术上了6只支架,半年以后,又查出肺癌。两人退休工资1600元,不够一个月的药费。兵团的医保不同于上海,绝大部分自费。他们只得举债治病,如今欠债20多万,生活陷入极大困境。周钟娥说:兵团农八师实验中学的老师获知我们的困境,捐助了2000元,杨浦区、徐汇区慈善基金会,以及街道、居委会共计捐助了16000元,我们万分感激,他们厚待了我们这个援疆家庭。周钟娥说:“李寿川去世前交代了两件事,一是不要忘记帮过我们的好心人,二是再三叮嘱不要忘记替他把这个月的党费交了……” 李寿川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唯有一面小小的国旗珍藏了几十年。 我们向退伍老兵李寿川致敬,向千千万万支援边疆建设的上海朋友致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