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爱 郭 群 |
你必须心有所爱,爱有所属,这是最起码的前提。即便你爱上的是一块冰冷的石头。 说起钟情和酷爱石头,不免记起曾经听闻的有关掌故。比如京剧大师梅兰芳先生,藏有一石,取名“东方红”,时当解放之初,也该是有所寄寓。国画大家徐悲鸿,爱一黑白互抱极似太极图案的奇石,想必他精于艺,也精于《易》。作家贾平凹,一篇《丑石》动之挚爱真愫,用的是审美之功,掘出了诗意之魂。 说到爱石传奇,当然还得首推法国画家让-列昂·格罗姆的那幅《皮格马利翁与格拉特》了,尽管是加注了虚幻和想象成分,可因为她毕竟能唤起人心底的温情与美感,从而让你情夺神飞,不由自主。 这个故事的原版,是传说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翁,对一尊少女石雕产生了不可遏止的爱情,遂向女神祈祷,希望她变成真人。由于他发之肺腑的真爱,感动了雕像,果然如愿以偿,使雕像一点点变成他理想中丰腴的琼体玉人。 取材于这个传说故事的《变形记》,不仅神奇地表现了雕像变活人的瞬间,让那位少女看上去婀娜多姿,血肉春情,含苞欲放。最主要的还在于,象征性地将少女处于较高的位置,而让皮格马利翁处在一个较低的位置,因而不得不踮起脚来,拥抱他心中的美人,并且要仰头去吻比他高出一头的少女雕像。这可以认为,是对早期男权中心的解构。性别位置的“错位”,消解的是男性的占有欲,唤起的是柔情与美感。 但这幅名画显然昭示着另一种明确的启迪:那就是全力以赴去追求你的目标,不管她怎么高不可攀,远不可及,只要一如既往坚持努力,“踮起脚尖”,一定会感动神灵上帝,达到理想的境界。也许,这正是这幅名画百年魅力之弥坚所在吧。 19世纪,罗丹著名的大理石雕《吻》,把人们导引进了一个灵与肉、情与欲、爱与美的天地,正如《所罗门之歌》所说:“让他的唇一遍一遍地吻我/他的爱胜过我的爱。”当年展厅的墙上就写着这样一首诗:“爱是什么,决非将来/眼下的欢乐让它笑出来/将来在虚无缥缈中。/时不我待,来吧/吻我,趁锦绣华年/青春难再。” 当然,我们还必须知道,尽管爱即上帝,但爱也是最好的老师和裁判,因为爱是有分野的。《神曲》中但丁对于九大罪恶的分类,其关键就在于一个“爱”字。爱得反常,一为骄,喜人皆不如我;二为妒,喜人之有祸;三为怒,喜把错事归于别人。爱得欠缺,则是惰,这种人对于一切都很冷漠,毫无热情。爱得太过,却是贪,贪财、贪食、贪色。如果一个灵魂已经把这些洗刷干净了,便可以抵达地上乐园。 踮起脚尖去拥抱爱吧,但别让爱反常,更别让爱过分。否则,你就得当心被爱的激情汹涌河流淹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