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奥运特刊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广 告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休闲
 第B02版:休闲·全家乐
 第B03版:休闲·我家厨房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 · 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 · 汽车科技
 第B13版:汽车 · 车界车市
 第B14版:汽车 · 车情车趣
 第B15版:汽车 · 车情车趣
 第B16版:汽车 · 我爱我车
 第B17版:求职
 第B18版:求职· 教育·移民
 第B19版:求职· 移民·培训
 第B20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1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2007年8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中国汽车之路多元开花自主、合资不再水火不容

李永钧 刘朝晖

  ■ NEEZA概念车的开发,是上海大众自主研发实力的充分体现

  “自主”与“合资”是中国汽车业的两大关键词,一个流行的观点认为,合资企业不可能产生自主品牌,自主品牌企业不轻言合资。以至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自主”与“合资”几乎成为一对有你没我的“对头冤家”。直到最近,这种情况终于发生了惊天逆转——

  今年以来,中国汽车业的自主阵营和合资阵营出现了戏剧性的错位。草根出身的自主汽车企业争先恐后地出现了一股谋求合资的“逆流”,一贯高举自主大旗的奇瑞、吉利、哈飞相继传出与跨国汽车巨头合资合作造车的新闻。与此同时,合资汽车企业却开始大讲自主创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广州本田,开了合资阵营推出自主品牌的先河,而上海大众与德国大众合作开发下一代全球中高级车,则把合资汽车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抬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市场催生“合资自主”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围绕“自主”与“合资”这两个词,业内人士曾展开了马拉松式的争论。作为主流的合资企业不搞自主品牌,其实是一件很尴尬的事情。而广州本田的破题,似乎在向人们说明,“自主”与“合资”其实并不矛盾。其实,自主品牌真正的核心在于自主开发能力,而通用、大众、本田等公司实际上也并未一味排斥合资企业自主开发能力的建设,相反,这种能力已经经历了相当一段时间的积累。

  上海大众从研制桑塔纳2000开始,打下了良好的自主开发能力的基础,其后的桑塔纳3000、帕萨特领驭、NEEZA概念车都是这种成果的体现,而今天能够与德国大众合作开发下一代全球中高级车,正是对上海大众步步为营建立起来的自主研发能力最好的肯定。当初上海大众很多研发人员赴德学习,也得到了德方的大力支持。同样,上海通用引进车型的本地化改造,也充分体现了泛亚技术中心的中国工程师们的自主能力。广州本田能够打出自主品牌的旗帜,也决非一蹴而就,研发过程仍然少不了日方的技术支持。

  当然,未来的自主和合资都不过是市场手段,庞大的中国市场的需求使得合资企业不得不面对“自主”的课题。德国大众选择上海大众合作开发下一代全球中高级车,正是看中了上海大众开发本地化的帕萨特领驭所获得的巨大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说,合资汽车企业的“自主”也是市场化的胜利。

  自主品牌多路并进

  广州本田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在广州正式成立后,将承担自主品牌的研发任务,预计2010年推出属于广本自己的汽车品牌,知识产权完全属于广州本田。广州本田也成为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家品尝自主品牌螃蟹的汽车合资企业。

  这些年以来,中国汽车业开发自主品牌过程中,走出了三条不同的道路。第一条路以奇瑞、吉利为代表,完全从零起步、自己开发车型;第二条路以北汽和一汽轿车为代表,借道合作伙伴成熟产品顺利进入自主品牌行列;第三条路则是以上汽、南汽为代表,通过收购国外汽车企业引进其专利和设备,从而一步进入成熟的自主品牌生产阶段;而广州本田以合资公司的身份挑起了过去只有民营汽车企业才敢于喊出的自主品牌,这是我国汽车工业发展自主品牌的第四条道路,业界将其视作中国汽车工业创立自主品牌道路上的一个全新模式——广本模式。

  自主之路是大势所趋

  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在业界一直争议很大,有人甚至认为是在“作秀”,更有人斥之为“伪命题”。广本谋求自主发展,就其本身而言,确确实实建立起了一套新的模式,技术、知识产权、品牌标识,这些都是支撑品牌的要素。比起许多合资企业进行本土化开发,挂的却是外国的商标,广本要前进了一步。

  广州本田做自主品牌是用人家的技术来提高自己,这应是合资企业的必由之路。当然,目前广本的自主品牌刚起步,还处于“有名无实”的阶段,而像上海大众这样的合资企业的自主研发显然已经“有实”,仅仅“无名”而已。如果德方给予配合,上海大众在某个合适的时机亮出自己的自主品牌也并不意外。

  “经过20多年的合资之路,中国汽车合资企业今天面临重新选择的问题。不管是否真有第四条道路,合资企业搞自主品牌终究是大势所趋,这是谁也阻挡不住的。”一位业内人士如是表示。

  “自主斗士”合资求进

  进入下半年,合资的字眼越来越多地在围着自主品牌出现。奇瑞、哈飞和吉利等自主品牌纷纷打开合资之门。在吉利与英国锰铜公司合资生产黑色出租车之后,哈飞汽车又与标致雪铁龙“联姻”。奇瑞在与美国克莱斯勒签署合作协议的同时,也爆出与菲亚特密谈合资的消息。这在前几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会认为是天方夜谭。记得吉利的李书福曾说过这样的话:“合资就像抽鸦片,会上瘾,但人也就被毁了”。如今事过境迁,为何昔日的“自主斗士”会轻言合资?

  就奇瑞与克莱斯勒合作的原因,奇瑞老总尹同耀坦言:“奇瑞要真正走向世界,最大的问题是进入国际市场的经验,是对国际市场环境,特别是法律环境风险的考虑。”一位自主汽车企业的研发负责人说;“企业越做越大以后,发现在研发上真要走在世界前列并不容易,我们要缩短与跨国汽车公司的差距,还要认真学习。”

  再看吉利和哈飞,尽管高举自主大旗多年,但近年来的发展都表现平平。他们都是从低端市场崛起,但又被低端市场所累。残酷的市场竞争快速挤压着产品利润,谋求可持续发展,企业必须向高端走,但要跨过这个坎儿,还要借助外力。

  对于任何中国汽车企业来说,“自主”与“合资”并不矛盾。还是应验了那句老话:发展才是硬道理。         李永钧 刘朝晖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