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奥运特刊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广 告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休闲
 第B02版:休闲·全家乐
 第B03版:休闲·我家厨房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 · 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 · 汽车科技
 第B13版:汽车 · 车界车市
 第B14版:汽车 · 车情车趣
 第B15版:汽车 · 车情车趣
 第B16版:汽车 · 我爱我车
 第B17版:求职
 第B18版:求职· 教育·移民
 第B19版:求职· 移民·培训
 第B20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1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2007年8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美国纪录片《南京梦魇》中国发行DVD遭冷遇
音像商对民族惨剧集体失语

沈月明

  ■ 纪录片《南京梦魇》的宣传海报

  美国人朗恩·约瑟夫制作的纪录片《南京梦魇》虽然在互联网上获得广泛传播,并引起很大反响,但在作品发行中却遭遇很多挫折。该片中文版制片人吴海燕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倒了一肚子的苦水。

  发行商无一愿代理

  从2005年下半年《南京梦魇》推出以来,《南京梦魇》制作组一直寻求在美国和中国发行DVD。发行DVD不仅能回笼资金以推动日文版制作并支付音乐版权费和网站运营费,另外也是向非网络用户传播《南京梦魇》的重要途径。

  吴海燕介绍说,从2005年年底起,她就陆续和国内的各家音像制品出版公司取得联系,并向他们寄出样片。到目前为止,吴海燕至少联系了17家DVD发行商,但没有一家愿意代理《南京梦魇》在中国大陆的发行。国内的发行商的回音要么石沉大海,要么委婉表示拒绝。吴海燕说,她听下来出版商表达的主要理由是:历史题材的纪录片市场利润空间小,另一方面,各公司每年送主管部门审核的电影数量有限,很多公司不愿意冒浪费配额的风险。

  北京有一位非常热心的女图书出版人曾帮他们游说各DVD发行公司,很多人回复说,他们已经看过吴海燕从美国寄来的样片,但他们仍没有代理发行的意愿。

  对于出版公司追求市场回报,吴海燕表示理解。但她认为,像《南京梦魇》这样的纪录片,其社会效益更大于经济效益,应该有影视作品出版公司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对于另一部南京大屠杀题材纪录片《南京》在《变形金刚》上映后曾被迫退出部分影院的遭遇,吴海燕也感到相当遗憾。

  美国媒体反应迟钝

  《南京梦魇》在美国的宣传和发行由朗恩·约瑟夫亲自负责。但美国媒体和出版商的集体沉默也让约瑟夫大感意外。

  约瑟夫曾在2002年制作纪录片《希特勒日记》,因此深知美国DVD市场的规律。如果主流媒体大量报道某影片,DVD发行商一定会跟进。《希特勒日记》制作完成后,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对他做了两次专访,许多主流媒体也作了报道。如此,这部一共才20多分钟、约瑟夫自认为不太成熟的纪录片获得了相当不错的DVD发行成绩。

  而约瑟夫历时多年制作的《南京梦魇》,却没有引起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曾有美联社记者采访制作组,并拍了照片,但久久没有发出报道。打电话去问,对方说要等一个“合适的时机”。旧金山当地的《水星报》也曾对他们进行采访,结果也是不了了之。约瑟夫的分析是美国媒体中犹太人占了很大的势力,而他们对纳粹大屠杀之外的题材并不感兴趣。而吴海燕认为,这可能与美国主流社会仍然对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和真相缺乏了解有关,另一方面,日本右翼势力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也导致了美国媒体的退缩。

  面对困难,《南京梦魇》制作组没有放弃。除了向社会募捐,制作组仍在积极寻找DVD的发行渠道。另外,他们也希望能与有财力的非政府组织合作,在南京大屠杀70周年之前,共同把这部揭露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纪录片呈献给更多的观众。

  驻美记者  沈月明

  (本报洛杉矶专电)

  评论  07080811101

  《南京梦魇》简介

  纪录电影《南京梦魇》(Night-mare in Nanking)从中日两国的历史和文化渊源开始,客观展现南京大屠杀的真相。制片人朗恩·约瑟夫25年前看到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文字记录,曾决定写一本专题书籍,后来他改而用镜头来记录大屠杀的历史。由于这部纪录片从一个美国人独立的视觉来叙述史实,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影片中不乏极其血腥残忍的镜头,约瑟夫将它们放入,“因为它们曾经发生过”。

  去年年底影片在美国各地试映50多场,几乎每场都是座无虚席,有时甚至连走廊和门外都站满了人。许多美国观众边看边流泪,放映结束之后,还沉浸在震撼中无法自拔。约瑟夫表示:“我不想作任何评论,只是带给观众真实发生的历史。日军在南京做杀人游戏,用妇女和孩子来练习,他们曾经以此为傲。若还没有从中学到任何东西,最可能发生的事情也是最可怕的事情——历史将会重演。”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