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福 吴元栋 |
“读书”一事,仔细想来并不简单,它需要具备诸项条件,而主观上向往读书还只是其中的一端。读书首先得有起码的物质条件,比如在旧时代,家中须有薄田若干、茅屋数椽,无衣食之忧,有读书之所。还要有一点闲钱,可以时时购置书籍。没有这一切,“读书”乃是空中楼阁似的空想。当然,古代诸如“凿壁借光”之类的苦读总还是有的,但不能以通例视之。 读书还得有充裕的时间,无公务役事之累。如果经济条件很好,但他却有一份公干或差事,或在宦途,或做生意,诸事繁忙,不得闲暇,那么其内心纵有读书之念,此事也不能如愿。旧时代的一些士大夫常有林泉之想,其中或有官场失意的因素,倘究根本,大约其本来就是读书人。清代陈康祺的《郎潜纪闻》有云:“朱检讨(即朱彝尊)休官后,著书自娱,收藏日富。长洲韩文懿公(韩菼)尝语门人张大受曰:‘吾贵为尚书,如何秀水朱十,以七品官归田,饭疏饮水,多读万卷书也。’” 官居礼部尚书的韩菼,羡慕布衣朱彝尊的心情溢于言表。其所因为何?盖无时间能从容读书耳。读书还要有好的身体。世人常将读书人看成足不出户的柔弱书生,这种看法也理有固然。但是读书人体魄之重要,早已有人予以注意,明代颜元主张知而践行,重视强健体魄。而刘继庄《广阳杂记》中的记载说得最为直截而风趣:“仲逊述李天生之言曰:‘人若一日不食二三升米饭,四五斤肥肉,如何可以读得书?’” 壮哉斯言,精神可想见矣。 可见食量大,于读书人并不失文雅,善啖则精神自然旺盛。史上士林不乏善啖者,据说曾参与主持修撰《明史》的清代学者徐乾学,每早入朝,可食实心馒头50枚。此说虽不免夸张,但其食量之大总是确实的。不少读书人体质薄弱,看书未终数页,便倦意袭来,昏昏欲睡,真不得入“读书人”之林也。诸项条件要集于一起,方能读得书。读书之事可谓易乎?所以有人总结此事:老僧惟寅尝云:“读书要有福,无福者读书不成。如人家子弟,有志读书,若无衣食之忧、户役之扰、疾病之累以夺其心,便是有福。纵使无忧于衣食,无扰于户役,若身常有疾,则不能遂志,即是无福。”此等议论皆有理。(见陆容:《菽园杂记》) 读书要有福,此说甚新奇。据说“福”有5种:一是长寿,二是富贵,三是康宁,四是有德行,五是善终。读书一事,略占其中三端:“富贵”,取其经济宽裕之义;“康宁”,即无疾病之累而有优裕的时间;“有德行”,读书多明理,德行自在其中。如此看来,一个人能有间小屋从容读书,玩味天下之事理,诚为大福分。能如此读书,胜过沉浮宦海的达官贵人多矣,胜过角逐生意场中的巨商大贾亦多多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