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热点关注
 第A18版:焦点话题
 第A19版:流金岁月
 第A20版:广告
 第A22版:奥运你我
 第A23版:奥运特刊
 第A24版: 广 告
 第A25版:体育新闻
 第A26版:体育新闻
 第A27版:体育新闻
 第A28版:体育新闻
 第A29版:广 告
 第A30版:法治视窗
 第A31版:股市分析
 第A32版:投资理财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月饼专版
 第B13版:广告
 第B14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广 告
 第B22版:广 告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专题
第A22版: 奥运你我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8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奥运脚步日益临近 北京变化越来越大
——本报记者京城采访细节中感受巨变
厉苒苒

  ■ 北京奥运会志愿者正在接受咨询
  ■ 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展露英姿
  ■ 工人们正在加紧建设国家体育场 图 新华社

  2007年8月8日,2008年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北京天安门城楼下,盛大庆祝活动刚刚开始。一字排开的五色福娃憨态可掬,他们的名字“北京欢迎您”,正是北京向世界发出的邀请。

  几年间,往返京沪两地采访出差,记者眼中的北京已发生天翻地覆的巨变。北京为奥运准备了什么?记者重回京城,在一连串普通细节中,答案已在眼前。

  环境变样

  沙砾、尘土,坑坑洼洼的道路上,汽车首尾相接,看不到尽头。东西向的路口竖着巨大的施工标志,行人车辆全都不得通行。禁行指示牌背后,灰蒙蒙的远方,隐约可以看到一座搭满脚手架、矗立着不少摩天吊车的“钢铁怪物”静静横卧——那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会场“鸟巢”。

  太阳灼烤着地面,环顾周围,不见一丝绿色。所有的景物都是灰白色的,热得发烫的空气中,只听到嘈杂的施工声。眼前的景象就像是一个扭曲变形的巨大工地,扑面而来的风沙间,带着让人窒息的感觉。

  这是2006年的夏天,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整整两年。

  汽车由南向北行驶在慧忠北路上,沿路两旁的行道树枝条随风轻摇,满眼碧绿,形态喜人。3名背着登山包的外国游客站在人行道上,隔着宽敞的绿化带,“参观”奥运核心地区。眼前,银白的“鸟巢”仿佛近在咫尺,来自美国的他们已在中国游玩近一个月,晚上就将乘飞机返程,他们特地让出租车司机绕道到这里——北京之旅的最后一个目的地,正是在建中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会场。

  东起“鸟巢”东门,南起北四环路,西起北辰西路,北至奥运会主新闻中心的奥林匹克中心区,此刻依然被蓝色的施工围墙团团围住,安保设置格外严密,只有持有奥林匹克中心区通行证的车辆才能进入。尽管如此,几名美国游客兴致却没受到丝毫影响,他们指手画脚地议论着。

  昨天是2007年8月8日,距离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还有366天。眼前的一切与一年前相比,已脱胎换骨般地变了模样。

  奥运会对一座城市意味着什么?变化,是极其贴切的答案。又或许,我们该这样说,当“奥运”成为一座城市的主题时,“变化”就将是这座城市的命运。

  改造交通

  2004年6月,北京火车站口的公交车总站,声音洪亮的售票员正奋力说服没挤上车的乘客换乘下一趟车。火辣辣的大太阳下,拿着月票、满头大汗的人们拥挤在传统的三节式公交车旁,互相推搡着努力往上挤。

  那时北京的交通用“噩梦”形容毫不为过。即使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的今天,上下班高峰期的二三环,依然可以媲美“停车场”。“爱贫”的交通广播主持人曾用一种老北京的特色小吃来形容——“爆肚”(暴堵)!贴切地令人拍案叫绝。

  曾有专家表示,对北京而言,由于城市的迅速发展和奥运场馆的选址及规划因素,2008年奥运会的交通问题,将比以往任何主办城市都要严峻。事实上,这一切早在几年前就已是北京奥组委关心的重要问题。综合调度,合理规划,如今,北京奥运网已初显面容。

  从去年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起,北京就开始了一场“奥运交通大练兵”活动。奥运会期间,北京将启用总长200余公里的奥运专用道,主要连接奥运场馆和主要奥运设施。来自北京市交通方面的信息也显示,为缓解奥运交通压力,北京加快了作为公共交通骨干的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地铁5号线、10号线、机场轨道线开工建设,2008年奥运会前将全部完工,届时北京的轨道交通将达到创历史的200公里,运力将是目前的几倍。

  离奥运会开始还有一年,那些刚刚修建起来的新场馆大都还没有正式启用,对于想去探营的外地记者来说,难度如同大海捞针。上了出租车心里还没谱,虽然嘴上跟司机说去“奥林匹克水上公园”,但心里却直打鼓:“连体育记者都还没分清在哪儿呢,这出租车司机能找到吗?”

  谁知,年轻的司机没有丝毫犹豫疑惑,一声“您坐好”,不再多问一句,就把车开上了路。原来,他早已有秘密武器帮忙。座位旁,一本名为《北京奥运会出租车掌上宝》的手册,将全北京各个新老场馆一网打尽。每个场馆专门有一页指南,不仅有市内的大线路图,甚至还有细化到各个支路的微缩图。拿着册子,司机得意地告诉记者:“你算是赶上了,前两天公司刚发下来给我们人手一册,您是我车上第一个享受待遇的客人。”

  此外,为缓解奥运期间的交通压力,奥运期间私家车分单、双号出行,“有车一族”搭乘公共交通上下班的倡议,也已得到大部分北京市民的响应。

  早做准备

  造地铁、建场馆。如果说,这些只是硬件上的改变,那在这奥运走近的日子里,一些悄悄的改变,就更有着浓郁的人情味。

  每个星期天,家住望京花家地北里的王大妈都要起个大早,坐上一个小时的公共汽车到团结湖中路北社区去学英语。这英语课她已上了近一年了。她告诉记者,“我特别爱读英语,以前没机会,如今退休了,自己学点,也算是为北京奥运会、为国家作点儿贡献吧。外国友人来了,咱们得跟人家交流吧,这沟通交流离开语言能行吗?我们这些老年人还学唱英语歌,用英语演小品,活动搞得可丰富了。好多外国朋友都到我们英语班来参观交流,他们都称赞北京的老年人有活力。”

  在302路“青年文明号”上,年轻的售票员小杨不但使用双语报站,还会用哑语为残疾人服务。“这并没什么特别,到2008年5月,北京市全部公交线路的乘务员都将使用英语、普通话两种语言报站。”小杨微笑着说道。

  已经在北京开了近20年饭馆的蔡老板,已要求他的厨师8月以后将“糖醋里脊”的肉条切法转变为“长肉片”,“这样更容易与外国人的饮食方式接轨。按照我的观察,外国人在中国菜的诸多口味里,还是比较偏爱酸甜味,而且在用餐时还习惯用刀叉。”

  在他看来,这种几乎对中国菜有些“媚外”的改造,是获得机会的小小“付出”。“奥运是个机会,一扇门打开了,别人在看我们的时候,也在被我们审视着。能想象么,若干外国人在我的店里坐在高背椅上,用刀叉吃‘糖醋里脊’的情景?这将是属于中国人制造的新饮食潮流。”而在奥运的大前提下,这种与国际接轨的改变,就显得那样顺理成章。

  《We Are Ready》(我们准备好了)!这是北京对世界的承诺,这是中国人心中的奥运之歌。

  一座城、一群人,从场馆到交通,从语言到饮食文化,方方面面、边边角角,北京进入了被奥运“改造”的轨道,北京已经准备好了!

  记者  厉苒苒

  (本报北京今日电)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