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老人看到本报“杭州学生补交地铁票款”报道后来信认错—— 12元补票钱 30载愧疚心 |
【来信】 编辑同志: 日前看到贵报“杭州学生补交地铁漏票款”报道,不禁又想起30年前的一桩事。1977年一个傍晚,我们两口子带着子女去万体馆看演出。当时在大兴街坐上43路,我只买了两个大人的票,每张票价0.15元。两个孩子实际上已超过免票高度,但售票员来问时,我回答说都已买了。 那时我们工资都不高,两个孩子在上学,生活不宽裕,但这不能作为逃票的借口。30年过去了,这件事始终是我心中抹不掉的阴影。现借贵报“东风”,按每张2元的票价和3倍的罚款,附上12元钱,请代向43路车队转达。谢谢杭州的学生。 一位退休老人 【调查附记】 老先生来信未留下联系方式,甚至信纸上的抬头都被小心翼翼地撕去了。邮戳显示,信发自本市北蔡地区。记者联系目前43路车队所属的申新巴士公司,并找到了车队支部书记袁文根,将12元钱与来信交给他。 袁文根看后十分感慨:“都已经30年了,老先生还惦记这个事情,真是难得啊!”数十年来,43路公交车路线没变过,只是终点站从上海师范大学延伸到了虹漕南路江安路。“43路是品牌线路,客流量较大,我们的目标是做到零投诉。我们付出的努力与乘客对车队的爱护相辅相成。服务质量上去了,相信逃票、漏票现象也会越来越少!”袁文根委托本报将复信转给退休老人。 实习生 戴霞 记者 吴强 【回信】 退休老人: 您好!您委托《新民晚报》补交的12元票款已经收到,非常感谢您的坦诚。您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诚信课。 正如您信中所言,逃票事虽小,但在其后30年里,一直成为您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上海公交时刻承担着市民出行重任,就好象是光合作用中的叶绿素,为整个上海合成输送必要的物质养分。现在每天仍有人逃票、漏票,日积月累造成的损失不小。希望您的行为,能唤醒那些尚沉浸在逃一时票款“成就”中人的良知。 借此机会,我们将在终点站设一个票款箱,给那些错过买票的乘客一个了却心愿的平台。再次感谢您!同时,也欢迎您再次乘坐我们43路车。最后,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上海申新巴士南浦车队 评论 07081010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