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读者之声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2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周刊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 · 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 告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人物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3版:专题报道
 第B24版:e生活 · 数码娱乐
  
2007年8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退休老人看到本报“杭州学生补交地铁票款”报道后来信认错——
12元补票钱 30载愧疚心


  【来信】

  编辑同志:

  日前看到贵报“杭州学生补交地铁漏票款”报道,不禁又想起30年前的一桩事。1977年一个傍晚,我们两口子带着子女去万体馆看演出。当时在大兴街坐上43路,我只买了两个大人的票,每张票价0.15元。两个孩子实际上已超过免票高度,但售票员来问时,我回答说都已买了。

  那时我们工资都不高,两个孩子在上学,生活不宽裕,但这不能作为逃票的借口。30年过去了,这件事始终是我心中抹不掉的阴影。现借贵报“东风”,按每张2元的票价和3倍的罚款,附上12元钱,请代向43路车队转达。谢谢杭州的学生。

  一位退休老人      

  【调查附记】

  老先生来信未留下联系方式,甚至信纸上的抬头都被小心翼翼地撕去了。邮戳显示,信发自本市北蔡地区。记者联系目前43路车队所属的申新巴士公司,并找到了车队支部书记袁文根,将12元钱与来信交给他。

  袁文根看后十分感慨:“都已经30年了,老先生还惦记这个事情,真是难得啊!”数十年来,43路公交车路线没变过,只是终点站从上海师范大学延伸到了虹漕南路江安路。“43路是品牌线路,客流量较大,我们的目标是做到零投诉。我们付出的努力与乘客对车队的爱护相辅相成。服务质量上去了,相信逃票、漏票现象也会越来越少!”袁文根委托本报将复信转给退休老人。

  实习生 戴霞 记者 吴强 

  【回信】

  退休老人:

  您好!您委托《新民晚报》补交的12元票款已经收到,非常感谢您的坦诚。您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诚信课。

  正如您信中所言,逃票事虽小,但在其后30年里,一直成为您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上海公交时刻承担着市民出行重任,就好象是光合作用中的叶绿素,为整个上海合成输送必要的物质养分。现在每天仍有人逃票、漏票,日积月累造成的损失不小。希望您的行为,能唤醒那些尚沉浸在逃一时票款“成就”中人的良知。

  借此机会,我们将在终点站设一个票款箱,给那些错过买票的乘客一个了却心愿的平台。再次感谢您!同时,也欢迎您再次乘坐我们43路车。最后,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上海申新巴士南浦车队

  评论 070810101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