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读者之声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2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周刊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 · 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 告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人物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3版:专题报道
 第B24版:e生活 · 数码娱乐
  
2007年8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不少读者抱怨,沪上一些大商厦的地下车库像“迷宫”——
标志不清,找车找了40分钟

曹刚 吴金明

  ■ 有时沿着标志指示的方向走,还是会迷路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开车逛商场,本来蛮潇洒——既能躲避烈日,车里又能塞进大包小包的“战利品”。但如果在车库里迷了路,逛完商场再逛“迷宫”,“潇洒”马上变成“狼狈”。

  有位读者向本报反映,高温天,在五角场的一座地下车库里兜来兜去找车子,苦不堪言。寻到爱车时,已头晕眼花、汗流浃背。

  找电梯上上下下,晕头转向烦恼多

  不少商场的地下车库有几层,每层的面积不亚于足球场。茫茫“车海”中,昏暗的光线下,找一部电梯,有难度。清晰、醒目、分布合理的引导标志,是黑暗中的一线曙光。但在有些车库里,这一道曙光实在太“暗”。

  粗大的通风管道压得很低,把引导标志牌遮挡得严严实实;商家为吸引顾客到楼上消费,广告做到了地下车库,“餐饮”“洗车”“汽车美容”的广告招牌比比皆是,指路标志却字体小、数量少,不起眼地夹杂在广告牌中;好不容易在角落里找到一小块蓝底白字的指示标志,上面的小箭头,看似通向“胜利的彼岸”,顺着它的指引朝前摸索,却走到了死胡同;在有的区域,环顾四周,满眼都是指示电梯的路标,照样晕头转向;兜了两大圈,最后踩着其他驾车人的脚印,才找到一部电梯。门打开,却冲出十几个旧箱子——原来是货梯。尽管四壁满是划痕,出口远离商场中心,但好歹能升上地面,重见天日。

  在电梯出口,碰到“同病相怜”的驾车人,同样的满头大汗、气喘吁吁。彼此打一声招呼:“标志这么隐蔽,实在吃不准电梯怎么走。”“是啊,下面的光线本来就不好,柱子又多,引导标志太难找了。”

  升上地面颇费周折,要重回地下,也不容易。商场黄金地段的客梯旁,经常上演这样一幕——

  “血拼”完的人,焦急地问工作人员:“这电梯到不到地下车库?”

  “这部电梯只往上走,去车库的电梯在那边。”

  “那边不是洗手间吗?”

  “洗手间旁边的那个小门。”

  走过去一看,小小的标志牌上的确有个电梯图案,但根本没注明是否通向地下车库。

  找车子寻寻觅觅,腰酸背疼脖子长

  在娄山关路上的一座大型地下车库里,记者偶遇两个浑身湿透的胖子。当时,他们已在车库里足足转了半个小时。其中一人,正手拿遥控钥匙,不停地朝四周猛按,搜索爱车;另一人捋了捋湿漉漉的头发,大口喘着粗气,说起“悲惨经历”。

  “刚才停车的时候,我们光顾找电梯了,没记清楚车子的具体位置。只是大概记下了号码,好像是D区252号。”逛完商场,他们没找到上楼时的那部电梯,只好随便换了一部,到了B2,电梯门打开时已“不知身在何方”。

  凭着依稀记得的那串号码,他们开始寻找,但很快发现,多数停车位上的号码竟“失踪”了。原来,刷在地上的白色号码,被停在上面的车辆挡住了,只探出小半个“脑袋”,难以辨认出具体的数字。

  “要想看清号码,必须低头、弯腰、伸长脖子,我们两个人块头大,太吃力了,不到5分钟就出一身汗。”他们不顾腰酸背疼,终于找到D区252号时,却发现不是自己的车子。

  这下傻眼了,顿时汗如雨下:“大概记错楼层了,难道是停在B3吗?”情急之下,他们搬出最后一个“救兵”:遥控车钥匙。

  按了十多下,突然听到一声回应。“我们马上兴奋地冲过去,却看到一张陌生的面孔。正好有人也在拿车,空欢喜一场。”

  迷路40分钟后,总算传来一声惊呼:“找到了!”两人疲惫地拉开车门,近乎虚脱。“以前老嫌停车场太小,不够用;现在地方太大,也有麻烦。如果商场能为每部电梯编号,我们尽量乘同一部电梯进出车库,可能会方便一点。不过下次要吸取教训,记牢停车的位置。”

  找出口兜兜转转,走出“迷宫”继续晕

  找到车子,坐上驾驶座,但麻烦还没结束,你很可能继续犯晕——找不到正确的出口。

  有些大型地下车库,有两三层、近千个车位,又有多个进出口,出口间相隔较远,陌生人或新手开车进来,很容易迷失方向。有时沿着忽隐忽现的出口导向标志开,也会越开越糊涂,兜了大半天也出不去。

  多数出口处,没有标明出去之后是哪条路。找出口,成了“碰运气”。缴完费,开出去才发现,身处一条从没到过的小马路,只好自认倒霉,继续在地面绕圈子,寻找回家的路。

  每逢双休日、节假日,购物大军出动,再大的车库也可能遭遇车位紧张。特别是傍晚,车库门口常常“车满为患”。不少驾车人出车库时,随意变道,抄近路,出口处更加拥挤。

  更有甚者,少数地下车库的出口栏杆设置在斜坡中央,必须先缓缓开上斜坡,停稳,等栏杆一开,立刻冲关。上坡时重踩油门,开到平地又得猛踩刹车、打方向,避免与进库车辆碰擦。斜坡起步的技术含量较高,新手一不小心就容易溜车,万一撞断栏杆,还得赔一大笔钱。

    本报记者  曹刚  实习生  吴金明

    评论 报料 070810103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