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文娱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投资理财
 第A22版:股市分析
 第A23版:读者之声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0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1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2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周刊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 · 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 告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人物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数字家庭
 第B23版:专题报道
 第B24版:e生活 · 数码娱乐
    
2007年8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平安英雄”莫问出处

王 琳


  王  琳

  上海市第二届十大“平安英雄”评选近日启动,与去年首届评选不同的是,候选对象由“广大市民”变成了“广大公民”。上海市委政法委秘书长王教生表示,“近年来,上海数百万外来务工者中,涌现出了许多见义勇为、舍生忘死的英雄,他们绝不能缺席‘平安英雄’的评选。”

  “市民”到“公民”的一字之改,是“平安英雄”评选理念深化的折射。显然,之前“市民”并不作“市民社会”的“市民”解,而是“城市居民”的简称。于当代中国,“市民”是与“农民”相对应的概念。候选对象限定在“广大市民”,将这个城市的外来人口排斥在外了。若一位来沪打工的农民做出了不凡的英雄壮举,按上海首届“平安英雄”的入选条件,这位非上海市民将无法成为“平安英雄”。如此狭窄的“英雄认同”要令“英雄气短”了。

  每个人都有自己打心底里认同的“英雄”。笔者并不否认民间在英雄评判上的标准多元。但若由政府来主导“英雄”的评定,则必须有一个公允的尺子。否则,本要“褒扬义举,弘扬正气”的英雄评选就可能因标准不公而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英雄”评选的是人,但标准却依赖于这人做的事。同样是路遇不平或路见危难,相助还是不相助,并不取决于户籍、学历、年龄、职业等身份标识,而取决于具体的人。这人出手相助了,我们认为堪称英雄。一样的境况,一样的英勇,当然不能因为是市民做了就是英雄,而农民做了却不是。户籍之类没能阻挡英勇之士成就英雄之举,也不应成为事后评判上的身份障碍。

  市场经济时代的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农民与市民的平等。城乡二元分割制度以及在此制度之下的福利分配机制(包括类似于“英雄评定”等荣誉分配),已越来越不适合社会公正与公平的建立。今天,有着农村户口的“农民工”在为城市服务,与城市共荣,他们同样是城市的主人。这是城市管理者在举行任何一项公共活动,或作出任何一项公共决策时,都必须重视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