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社会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A10版:女足专版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广告
 第B06版:证券·服务指南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视觉产生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城市记忆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2007年8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途中的风景

黄阿忠


  我不太明白为什么途中的风景优美、好看、入画,其欣赏指数大大超过最终的目的地。有一次去浙东写生,时节正值莺飞草长,韶光冉冉。坐在汽车上眺望,远山云岚缭绕,紫色弥漫;近树绿芽绽开,嫩黄一片。水田如镜有耕牛犁地划破;池塘碧波有灌木映入晃动。车行景移,云绕青山虚无若现;树映湖面冷光匝出,这一路都是风景。等到目的地四处巡视,眼前依然青山绿树,宅后翠竹欲滴,宅基四周香樟蔽日,山道蜿蜒,溪水涧涧,此亦可谓好风景也。然当要寻找写生构图时,这周围找呀找,转呀转,却很难找到途中那完整的风景构图。

  那一年去甘南,从兰州坐长途巴士经合作到夏河拉卜楞寺,同样也被途中的美景打动。草原的空旷无边,山体的浑然厚重;蔚蓝的天上白云飘,碧清的湖边牛羊跑。这一个个画面,一路跟着我们。沿路总有溪水向着我们唱着跳着,草原总有牦牛排成一线缓缓地移动,山坡总有羊群星罗棋布地撒开。偶有涂成黑色窗框和淡赭墙壁的藏寨晃过。那小圆黑点围着屋顶一圈,使房舍显得既装饰又生动,赭色的墙体上常有牛粪大饼似的一块块排列着,和房顶四周的小黑点呼应着。它们之间的色彩十分和谐而有调性。在西下的夕阳下像是一幅色彩浓烈的油画。车有颠簸,一上一下,让远山构成的天际线有了晃动,弯曲的弧形线条因此有了变化,同时也有了节奏。那种变化和节奏不断触动审美的神经,为自然的精妙组织叫绝。然而,到达目的地后,真要坐下来写生时,脑海里却总是浮现那沿途的风景。

  风景,往往在途中,这成了我的审美经验。问过其他人,竟有不少人同感。

  日前去四川海螺沟,四姑娘山、夹金山、丹巴等地写生、考察。当我们离开雅安、芦山过宝兴入夹金山后,审美经验再次验证。汽车在崇山峻岭中盘旋而上。悬崖一会儿在左、一会儿居右。山峦重嶂叠巘,大得没影。有时云雾遮山,更显趣味。途中下车休息时,我站立远眺,山仍是重重叠叠望不到边际,然却少了神韵。我忽然悟到,那是“移动”的缘故,车移景动,“美”在运动中生成。途中见到许多藏民村寨,从高望去,房舍相错,墙塔相叠,树木相间,经幡相交。让人有“画不如风景”之叹。我忽然想到,那是我们“居高”的缘故,登高眺望,“美”在居高临下中构成。从丹巴往新都桥,康定经过牦牛河谷,沿途景色优美,山崖桦树高耸,山体植被绿葱,草坡碧色延伸,山顶薄云稀罩,浮云随风飘游,浓了,倏地淡了,淡了,渐渐又聚拢成浓,如此浓淡,犹如中国水墨之渲染,那般韵味,正是自然而然形成。我终于明白,“美”在不经意之间,无意之中。

  山是几十万年自然形成,树在广阔天地自然地生长。草,一岁一枯黄,春风拂吹又生到无涯;云,聚集了又散开了,同山巅游戏着;水,往东而流,随着水道的高、低,宽、窄而怒号着,疾奔着,欢唱着。途中眼里的风景入画,是因为我们进入了原生态的自然,在这天地之间,“美”便蕴涵在这不经意之中,“美”悄然地藏在无意的自然之中。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