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指标”具有标本意义 陈才 |
|
◆陈才 据报道,以民生问题为核心的“浦东新区生活质量指数”体系即将出台,并成为评估政府决策和工作效能的重要依据。联系前段时间“浦东新区街道退出招商引资舞台”的举措不难看出,区政府正在向“服务性政府”的方向努力。 早在十多年前,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就曾出台了“民生发展指数”,把人均寿命、教育程度等主要的“民生指标”,列入到衡量一个地区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当中。而在我国,对各地综合发展水平评估评价时,“民生指标”一直被忽略。这次浦东新区出台的以民生问题为核心的“市民生活质量指数”,无疑具有标本意义。 在“浦东新区生活质量指数”体系中,很多客观指标让人眼前一亮。比如,“农民工最近半年有工资被拖欠和克扣经历的人数比例”、“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数”等等,这些或关乎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或关注社会保障与医疗服务,都是可以让老百姓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的。用民生数据“说话”,枯燥的数据在老百姓眼里开始变得“鲜活”。 民生指数注重用群众的感受来评估政府工作,群众关注和参与的积极性自然就高,这也有助于密切干群关系。如果更进一步,将这些民生指数与干部考核挂钩,将不仅有助于改变政府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将民生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点,更有利于推动政府发展思维的转变,促进领导干部由“招商型”官员向“民生型”官员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