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阳光特奥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暑假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8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旅行社怕遭投诉 教育单位怕出事故
“吃苦夏令营”今天开营引争议

王蔚


    与当下各种学科夏令营、境外夏令营的火爆相比,“吃苦夏令营”的日渐式微,甚至几近消失,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今天上午在南汇区开营的一项“吃苦夏令营”,就显得格外引人关注。尽管主办单位为入营的孩子设计的“苦味”很有教育意义,但仍旧让人抱有疑虑,5天活动结束后,他们究竟能从“吃苦”中获得何种教益与启迪呢?

  “吃苦”安排针对性强

  与现在时兴的农家乐旅游项目不同,为了使“吃苦”尽可能不走味,主办方建议家长们不要给孩子零花钱或带零食。从设计的每天“吃苦”内容来看,很能针对城市孩子普遍存在的“五谷不分”“饭来张口”的毛病。小营员们将从今天起深入农家,近距离观察农活的辛劳,比如到田间看一看农民们是如何施肥的,蔬菜是怎么从田头被端上餐桌的,当令水果又是怎样从果树上采摘下来的。每个营员还将在老师与农户的指导下,自己学着生火、洗菜、做饭。

  小孩“吃苦”大人紧张

  让娇生惯养的城市孩子,在暑假里到相对艰苦的环境下体验一下生活的不易,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教育手段。然而,春秋国旅短线部的刘先生说,“吃苦夏令营”在沪上旅行社出现的时间很短,现在几乎已经“绝迹”。既然冠以“吃苦”之名,那么在行程条件、吃住安排上就不能太奢华,但即便是报了名的孩子,也往往吃不起哪怕一丁点的“苦”,回来后甚至还有营员及家长,以“旅行社的服务质量差”为由要投诉。

  记者注意到,今天开营的“吃苦夏令营”, 主办方也算是煞费苦心呵护有加,不仅为每个营员购买了保险,而且夜晚睡觉还有老师陪着,并要求接待的农家不能有开口的水井和深水沟,不能靠近公路。

  何必都去农村“吃苦”

  沪上一些教育专家对开展“吃苦夏令营”也是见仁见智。  一说“吃苦”,就会想到把城里的孩子带到农村去,仿佛农村就是“吃苦”的代名词。对此,崇明培成学校副校长钱锦伦颇有异议,认为这反而会带来一定的副作用,不利于城市青少年真正认识新农村、了解现代农业,更不用说将来愿意主动为农业发展贡献才智了。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周增为说,不少孩子缺少磨炼、吃不起苦、生活自立能力差,既有自身的原因,更有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所以,不能把“吃苦夏令营”的功能拔得太高,指望靠吃几天“苦”就能改变孩子的观念和行为,那是不现实的。对孩子的培养应更注重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从细微处培养孩子良好的品行。 

  本报记者 王蔚   评论  070813105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