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阳光特奥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暑假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2007年8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商品市场入驻南京路引争论
赞成:将受中外游客青睐 反对:难符“商业第一街”的定位
张谷微


  新闻晨报 停业四年的南京东路61号地下室的“海上情怀”旅游纪念品市场,如今又以“61街”小商品市场的面貌,出现在繁华的南京东路上。但在享有“中华商业第一街”美誉的南京路上,是否适合小商品市场这样的业态存在?各方人士发表了不同观点,有的认为在大商场林立的南京路,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小商品肯定能受到中外游客的青睐。但也有人认为,小商品市场的存在,似乎不太适合南京路“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定位。

  南京东路61号地下室,在四年前曾经是“海上情怀”旅游纪念品市场。2003年1月“海上情怀”在社会各界关注和期待的目光下开业,可不久,一场“非典”给市场带来重创。之后,又受到当时相关房产可能被整体转让的影响,整个市场开业没几个月就宣告停业。

  “61街”以小商品市场的业态出现在“中华商业第一街”的南京路上,这引起了不少商业界人士的关注。市商业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齐晓斋告诉记者,南京路在上海的商业“四街四城”中,客流现排首位。目前,不管是市民还是游客,消费层次拉得很开,因此,在大型商业设施很多的南京东路上,出现小商品、旅游纪念品市场是可喜的。特别是对一些外国游客来说,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小商品,更吸引他们的眼球。齐晓斋认为,黄浦区在“一区一品”上的定位是“旅游纪念品”,而“61街”小商品市场的定位与之颇为吻合。

  上海大学国际工商与管理学院教授孙元欣则认为,小商品市场的定位,似乎不太适合作为都市商业中心、上海城市形象代表的南京路。从目前来看,市场刚开业,它的生命力究竟怎样还很难说。     (张谷微)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