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阳光特奥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暑假生活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第A14版: 中国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8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偏僻小镇50人考上清华北大
——揭秘江西临川两所中学的“高考神话”
应芳娟

  ■ 临川一中的大幅高考喜报 吴新燕 摄

  50人考上清华北大!这是江西临川上顿渡镇两所中学在今年高考打造的“神话”,一个小镇的录取考生竟占整个江西省录取清华北大总人数的1/3。其中,仅临川一中一所学校就有38人。诞生过王安石、汤显祖的“才子之乡”到底有何秘诀?近日,记者深入上顿渡镇,揭开“高考神话”的神秘面纱——

  40多人挤一个办公室 

  奇迹不会平白无故地发生,创造奇迹的就是那些平凡无奇的人。临川一中校长饶祥明把学校成功的最大功臣封给了学校的教师。

  临川一中很普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校舍很简陋,慕名前来的省内外参观考察团都有些匪夷所思,这样一座破旧校园竟造就了如此多名校才子?

  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教室里的桌椅很新,多媒体设备一应俱全。“再苦不能苦学生。”这是学校一直秉承的理念。

  于是,教师办公室成了全校最艰苦的地方。四十多名老师挤在一个教室,办公桌就是学生用剩下的旧课桌,只有一块板,一个隔层,桌面有些坑坑洼洼,而上面的资料却堆得如同小山一样高。一眼望去,老师完全湮没其中。

  电脑没有,但学校要求多媒体上课,要备课就得上机房;空调更加没有,在整个临川一中几乎找不到几台空调外机,大热天40多个人加上40多座“小山”,那简直就是蒸桑拿。

  然而即便是这样的工作环境,依然阻挡不了老师们的教育热情——全国优秀教师吴泽民身患严重胃溃疡,常常是先吃止痛药再上讲台。

  学校副校长罗习奇,脚伤未好,就拄着拐杖出现在课堂上。今年考上北大的学生范爱琳始终对这一幕记忆犹新:“这种敬业精神,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教师收入堪比公务员 

  老师的敬业并不是毫无来由,政府对教育极大的投入,当地人对教师发自内心的尊重,是老师们力量的来源。

  上顿渡镇居民刘钦福一说起他们这儿的老师,立即赞叹不已:“我们的老师是最优秀,最负责任的!”

  这几乎是当地所有人心目中的教师形象。

  抚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顾胜和介绍说,抚州20亿元的财政收入,市财政的30%投入教育,各区、县投入50%,而乡镇对教育的投入已经达到了70%。“也许和很多发达地区相比,这样的投入还是低水平的,但这个比例绝对能看出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所以,在抚州,教师的收入虽然不是最高的,但经济条件达到了公务员的水平。临川一中校办副主任饶礼喜说,当地人都知道,能在大商场买上几件几百元贵衣服的不是医生,就是临川一中、二中的老师。

  人们的尊重和政府给予的高收入,让老师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不用担心“牛奶与面包”,在付出得到回报后,接下去,自然是更努力地付出……

  优越的条件还吸引了很多外地骨干教师和优秀毕业生前来加盟,优秀教师队伍自然越来越壮大。

  学校周边没娱乐设施 

  而尊师重教的风气在临川已经由来已久,历史上,临川因为诞生过王安石、汤显祖等名人而被称为“才子之乡”。因为这个称号,临川人心中都有一个“才子情结”。

  居民刘钦福说:“在我们这里,所有人都认为,读书是唯一的出路。每个人都把教育看成头等大事。”正是因为这个观念,临川的每一个角落都透着两个字——学习。

  当地还出现了像临川区河东乡农民武进兴这样的“大学生之家”,6个儿子5个考上大学,1个考上中专。甚至还有“大学生之村”的说法,临川区罗针乡朱家村,全村共有240人,考上大专以上学生40名。

  临川一中的周边没有任何娱乐设施,网吧更是难觅踪迹。在校园里,所有学生都在为圆一个大学梦努力拼搏着,世世代代传承的观念让这里的孩子埋头学习,心无旁骛。

  应芳娟   (据今日早报)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