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奔吴筑城白丹山? 有人呼吁考古发掘解开历史悬疑 |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位于无锡查桥镇安南村白丹山地区曾发现大量的几何印文陶。对此,无锡吴文化研究界提出了泰伯故城就在白丹山一带的观点。长期关注白丹山遗址的民间人士邹国良老人呼吁:尽早对白丹山进行考古发掘,藉此解开一个历史悬疑。 49次上山勘察 今年70岁的无锡市民邹国良是位吴文化爱好者,早在1985年就为了寻找泰伯故城的遗址来到白丹山脚下。打那以后,家住滨湖区的邹国良总是骑着自行车来到白丹山进行勘察,最近一次,是他第49次到白丹山。据了解,2003年,已故的无锡考古专家冯普仁也曾仔细考证过这里出土的陶片。2004年,白丹山地区某单位取土,使遗址受到破坏,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敏曾专门来实地勘察,要求立即停止取土,进行保护。专家从发现的陶片推断,这一地区是商周时期、距今3200年-3700年历史的文化遗迹,另外一些是春秋战国印文陶,距今2200年至2700年历史。 可能是泰伯故城 为此,民间吴文化研究界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泰伯奔吴后筑城的所在地很可能就在白丹山。无独有偶,鸿山遗址做考古勘探时,领队邹厚本先生也曾推测,按照远古不远葬的习俗,一般在大规模墓葬群的附近,就存在居住地或城郭,也就是一个统治区域,邹厚本提出了一个未经考古证实的大胆设想:当时人生活区可能就位于附近白丹山。说的虽非泰伯故城,但也证明了白丹山遗址的重要意义。 邹国良还带来了从锡山市档案馆找到的一批1936年航拍资料复印件,其中有白丹山、鞋山一带的故迹原貌。邹国良表示,这些航拍照片应当能反映出无锡地区较为原始的地貌。根据记载,泰伯故城范围“三里二百步,高五丈”,邹国良认为指的土城墙和护城河,也与白丹山一带的地貌十分相似。而白丹山属泰伯奔吴所在地“古梅里”的范围。当年的航拍资料显示,有一个四面环水的土墩,叫“松墩河”,很可能是一个重要的遗址,可惜上世纪70年代已被平掉了。 至今仍是一个悬案 上山巷80岁的许根生老人也告诉记者,白丹山上原有一个朱家祠堂,相隔百米远有一个庙,当地人俗称“大王庙”,庙内供奉的神位被称作“周老爷”。对此,有人推测,这个“周老爷”很可能就是当时泰伯来到吴地后缅怀故土、先祖所修的,一直延续至今。可惜庙已不在,现已无从考证。 泰伯奔吴筑城何地至今仍是一个悬案,只有史料记载,没有实物证明。无锡市博物馆曾组织考古人员对白丹山进行过实地勘察,但一直未进行过考古发掘工作。考古人员指出,要解开这一悬案,只有通过科学考古发掘才能提供答案。莫雨 相关链接 据《史记·吴泰伯世家》记载,“泰伯,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他们为将继承权让给弟弟季历,两人宁可不要王位,而去几千里以外的吴地,与当地人一样断发文身,刀耕火种,最后泰伯创立了吴国。这就是千古佳话“泰伯奔吴”的传说。吴文化,一般是指商朝末年泰伯、仲雍奔吴后开始,至春秋末年吴国被越国灭亡为止。泰伯奔吴,吴在哪里,由于只有传说,没有实证,一直为学术界争论的话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