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八一特刊
 第A18版:八一特刊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 广 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深度报道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读者俱乐部
 第A32版:读者俱乐部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上海地产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 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 · 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 · 诗意居住
 第B12版:旅游城市·风景名胜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5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2007年8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学会公共生活

顾 土


  前些日子正赶上我们这里的“排队日”,尽管听起来不是滋味,但电视台记者因此所做的采访却让我明白了我们排队排了一个多世纪还是排不起来的原因。

  记者问一位老年人为什么排队,她说“咱不是得响应政府号召吗”!记者又问一位中年人为什么要排队,他回答“为了迎奥运呗”!记者问一位青年为什么排队,他称“不排队让人家外国人照下来多难看”!最后问一位少年时,她的答案是这样的:“老师说今天必须排队。”

  排队,按照梁实秋先生的意见,属于洋玩艺儿,而我们古有明训:三人曰众。众当然就是扎在一堆了。其实我在三十年前也常看见排队,那时买什么都排队,从花生瓜子鸡蛋米面大白菜,到煤球自行车,好像没有不排的。当时人人都红着眼睛紧盯那点限量的东西,稍微靠后一点肯定落空,事关生计,所以没人敢于不排队,否则就成了众矢之的。而且只要队一长,有人还肯自动出头,维持秩序,自制纸号,所有人还都老老实实服从他们的管理。想不排队的虽然也很多,不过都是走后门,起码前面看不见。可惜,自从物质开始丰富以后,票证限量供应一概取消,供过于求大普及,排队的人反倒越来越少,所有人都认同齐头并进无耻者胜这个硬道理。

  就在大家尚未学会自觉排队的时候,各种设施却跟了上来。医院和银行这两处最需要排队的地方开辟了等候大厅,扩音叫号鱼贯而入;大概钢铁产量充足,就业人口过剩,其他该排队的地方也纷纷建起了夯夯实实的长长栏杆,一个专门负责管理排队的行业好像也随之形成。尽管避免了乱哄哄的景象,但却失去了享受公德的机会。

  排队属于公德中最为简单的一项,为什么至今连这样简单的公共行为准则和意识都难以确立呢?

  我们过去只将这样的事情当作一种文明,而且还是一种外来的文明,于是有人天生就觉得不舒服,多数人觉得很累,尤其在没有多少人时,总以为还是竞赛式、拥挤式、扎堆式,比较自如。

  以前还常将这样的事情当作一种高尚品德,是公益,是奉献、是为了社会为了别人做好事,所以只有响应号召、学习英模、有碍观瞻时才认为有这个必要。

  其实,排队的目的很平常,就是为了自己。

  公共生活是每个私人生活的组合,公共利益反映的正是私人利益,为了保护私人的利益,所以必须尊重公共利益。你今天不排队,抢在别人的前面,但明天或许后天,你可能就会被更强的人挤到后面。你今天身为行人,不遵守交通秩序,挡住了机动车;明天或许后天,当你身为司机或者乘客时,说不定又会抱怨行人。社会生活就是这样,往复循环,今天别人遇见的事情,明天自己可能也会撞见;今天自己做的事情,明天别人也同样会做。于是,为了自己着想,也不能不替别人考虑。为别人的最终目的,依然是为自己。自己的利益就在公共利益之中,也与别人的利益相辅相成。

  我们过去基本处于熟人社会里,无论在村寨还是在单位,没多少公共生活,很长时间里耽误了本应该开始却没有开始的公共生活的适应期。直至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公共生活的初期,但大多数人仍然没有学会公共生活,从语言到举止还是前公共生活的状态。满眼的矛盾和纠葛,其根源都来自这种公共生活的陌生感。所以,学会公共生活,让公共生活成为习惯,最为重要。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