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妃荆王千年长叹:笙归何家 ——博客称中国古乐器笙成韩国“申遗”项目引起的思考 朱光 |
|
《全唐诗》第34卷中杨师道的《咏笙》云:“短长插凤翼,洪细摹鸾音。能令楚妃叹,复使荆王吟。切切孤竹管,来应云和琴。”但原轮回乐队主唱吴彤,近日在博客上发表了一篇《我们的遗产谁会在乎?》的文章,讲述了中国乐器笙被韩国列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这篇文章引起巨大反响,民乐界人士纷纷表示要通过举办笙演奏会,呼吁引起大家的重视。 中国乐器 韩国“申遗” 吴彤在《我们的遗产谁会在乎?》文中这样写道:“最近韩国邀请我参加一台世界性音乐会,与百名笙演奏家同台演奏——笙,这件有2000多年历史的中国乐器正被韩国‘申遗’。”虽然他感觉“文化是世界的,我们该有气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可‘申遗’的项目多着呢……”但是“每当我拿着笙在中国机场过安检的时候,安检人员都会投来诧异的眼神——这眼神深深刺痛了我;每当我在韩国为那里的学生演奏笙的时候,他们都会投来羡慕的目光——这目光同样刺痛了我。” 在“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之后,这已经是韩国“第二次以中国文化活动与项目‘申遗’”。 非凡“韩医” 源自中医 市文广局社文处调研员刘晓南透露,他们还不清楚韩国是否在以中国笙作为“申遗”的项目,不过,此番中国将以中医这一项目向联合国申请加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此前,风靡亚洲的电视连续剧《大长今》,向观众展示了非凡的“韩医”。刘晓南表示,其实“韩医”就是从中国传过去的,源头就是“中医”。 他还介绍,联合国从各国选择“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不仅仅在于“发源地”,还在于“现存项目的保护程度”。韩国之所以能把“端午祭”成功申遗,就是因为他们对于这个仪式的保护程度远远超过中国——除了吃粽子,我们中国人对端午节还有什么仪式化的、全民化的纪念活动? 众多国人 无法认同 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的吴彤,出身民乐世家,从小吹笙,他曾参与谭盾的“丝绸之路”巡演,致力于向世界各地介绍中国民乐。他的这一篇博客,不仅引发了网友的感慨,还在母校和上海音乐学院的师生中激起了波澜。有不少网友对“韩国正在进行的‘笙’申遗表示无法认同”。一位大学生在世界文化遗产网上留言表示:“如果中国和韩国同样都有10万人学习笙,但是中国人口13亿而韩国人口4600万,你可以说笙在韩国的影响力较大,但是这不能改变笙是中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的事实,它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历史。” 扩大影响 才是根本 《音乐世界》杂志主编吴申得知此事之后,咨询了不少知识产权方面的律师。他了解到扩大笙的影响力是根本。就连古琴也作为中国项目,进入联合国第二批文化遗产名录,笙为什么不可以?他正准备联手中央音乐学院和上海音乐学院的民乐专家,发起一场笙音乐会,让更多的人加入到振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把她推向世界的系统工程中去! 必须通过科学发展观,大力增加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全方位保护工作,类似这样的遗憾局面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本报记者 朱光 评论 07081411901 【相关链接】 笙:古老的中国民间乐器,属于簧片乐器族内的吹孔簧,是世界上现存大多数簧片乐器的鼻祖。笙的发音清越、高雅,音质柔和,歌唱性强,具有中国民间色彩。该乐器在中国分布广泛,大致有17簧、21簧和36簧三种规格。多用于合奏以及地方戏曲伴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