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银行理财产品增长迅猛 人民币理财产品增速明显高于外币理财产品 王欣 |
上海银监局近日发布的《2007年上半年在沪中外资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6月末,上海共有27家中外资商业银行推出个人理财业务,包括5家大型银行、9家中小型银行和13家外资银行;上半年实际发售理财产品445.47亿元,同比增长72.44%。 人民币理财产品增速明显高于外币理财产品。上半年实际发售人民币理财产品259.98亿元,同比增长209.22%;实际发售外币理财产品185.49亿元,同比增长31.22%。 在各类银行中,中小型银行人民币理财业务增长尤其迅速,余额比年初增长40.73%,同比增长1.5倍, 截至2007年6月末,其人民币理财产品余额的市场占比达到75.28%,上半年实际发售人民币理财产品的市场占比达到67.07%。而外资银行在外币理财业务有一定优势,余额为102.94亿元,同比增长119.86%,市场占比为40%。相比前述两类银行,大型银行的本外币理财业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尤其是外币理财产品余额比年初下降42.18%,同比下降39.43%。 在沪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创新加速,产品推出的频率加快。传统的个人理财产品,主要挂钩汇率、利率和货币。而目前各行频繁推出挂钩股票、股票指数、海外基金、债券和商品指数的理财产品,一些以投资艺术品、黄金、奥运题材为多元化挂钩标的的理财产品也出现。同时,具有较高预期收益率的无本金保障产品大幅增加,上半年,共发售非保本理财产品137.45亿元,已大大超过去年全年67.17亿元的水平。 上海银监局认为,理财产品创新体现了中外商业银行之间以及中资银行与国外投行之间的合作日益加深,中资银行可以依托海外交易对手的优势突破分业经营和境内外市场的界限,并获取零售业务方面的经验。 中资银行体制创新也有助于加快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其中授权体系创新比较突出。部分商业银行总行对创新业务授权开始向发达地区分行倾斜,其上海分行可以根据本地市场和本行特点自行研发推出新产品、新业务,这种授权体系的调整和创新为商业银行创新提供了组织制度保障,一些中资银行分行得到总行特别授权后,已体现了产品创新的优势。 本报记者 王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