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女足世界杯会刊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 告
 第A21版:法治视窗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上海味道
 第B13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14版:上海地产·天天搜楼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 告
 第B24版:广告
第B08版: 阅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8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温州打火机占领世界市场的故事(二)

黄晓阳


  温州人很快吃到了泛滥的苦果。因为打火机质量快速下降,大量残次品充斥市场,时间不长,外国人不敢来进货了

  在温州,打火机生产厂家每生产一只打火机只赚几元钱的利润;一弄到国外,每只打火机可以赚上百美元。时间一长,许多人都知道温州的打火机便宜,纷纷跑到这里来进货。据说,1992年前后温州街头到处都是外国人,有的对温州情况不熟悉,所以见人就打听:“你有打火机吗?有多少我要多少。”

  任何事一旦失控便会泛滥。一时间,一些完全不懂技术的人,拉上几个帮手,买上几台机器,便建起一个打火机厂,一开始家家产品不愁销路。和其他产业一样,温州人很快吃到了泛滥的苦果。因为打火机质量快速下降,大量残次品充斥市场,时间不长,外国人不敢来进货了,连李中方也开始觉得这行没法做下去了。

  温州“打火机大王”周大虎就是这个时期入行的。

  1952年,周大虎出生于温州市的一个老干部家庭。1957年父亲打成右派,被下放到了温州乡下的一邮电所。再后来,学校停课,一些同学搞革命去了,周大虎家庭成分不好,成不了红卫兵,家中经济又困难,他便和一帮同乡跑到外面谋生去了。

  最初,他们来到西安郊区,在那里做钣合金工。当时,这种打工是非法的,粮食又实行统购统销,人家可以给钱,却不能给他们粮票。在陕西,浙江粮票不能用,得用全国粮票。他哪里去搞全国粮票?就跑到商店去看, 什么都需要粮票,唯有柿饼不要,于是他便每天吃柿饼,连吃了一个月。 恰在此时,出事了。一天,当地公安部门包围了他们的住地,将所有民工抓去关押了起来,一个月后遣送返乡。

  毕竟需要生活,不久周大虎又跑了出去,先后去了江西、安徽、湖北等地。直到1976年,才顶替退休的母亲进了邮电局,工作是扛邮包。这在邮电局属于最差的工种了,可周大虎非常珍惜,干活特别卖力,别人扛一包他扛两包,脚步也总比别人快。

  不久,温州出现了下海潮,当时在温州办企业似乎特别容易,办一个成一个,没几年就成了大老板,就算是混得差一些的,几年间也赚到了在原单位工作一辈子才可能有的收入。即使如此,周大虎也没想过下海。联想自己以前流浪的经历,他有现在这份稳定的工作已经非常知足了。可他没想到,命运又一次将他逼到了无路可走的境地。1991年,周大虎的妻子黄嫣娴所在的温州汽水厂破产,发放5000元安置费然后下岗。而靠他一个人工作,家庭经济难以维持。在此情况下,必须替妻子解决工作;周大虎考察后,觉得做打火机比较好。

  当时温州的各种生产已经形成了体系,比如打火机,并不是所有厂家都生产整只的打火机,而是有很细的分工,一间厂仅生产一种零件,可分别采购零件然后进行组装。如果搞别的,比如进服装,一间店需要大量的服装来装点、供选,投资太大。

  在温州做打火机,周大虎是一个晚来者,周大虎打下的成功基础是品牌优势,对于质量他执著得近乎固执

  于是,就以那5000元的安置费为投资,将40多平方米的住房清出一块场地,开始了打火机生产。黄嫣娴搞组装,周大虎则利用业余时间跑销售。市场一旦形成,制出的打火机不愁销路,利润丰厚。

  在温州做打火机,周大虎是一个晚来者,此时赚几千万的都有了,他才刚刚起步。相比之下,周大虎打下的成功基础就是品牌优势。

  当时,温州打火机生产已经风光了好几年,可那些厂商似乎没有想过要创自己的品牌,仍然还处于假冒他人品牌的阶段。周大虎在邮电部门工作多年,对品牌的认识比别人多。尽管建起来的只是个家庭作坊,他也注册了一个商标,叫“虎”。当时有朋友笑话他,你注册这个干吗?交一笔注册费用,得搞工商登记,税务方面也得一笔钱。像你现在这种家庭作坊,可以今天开明天关的,谁管得了你?遇到有人来检查,找关系糊弄一下就行,何必费这个钱?周大虎的想法是,品牌不仅是一种标识,还是一种身份、一种追求。花这个钱,他觉得值。另外,对于质量他执著得近乎固执,哪怕是企业最艰难时他都固守着自己的品牌观念,绝不因任何利益的驱使降低标准。

  仅仅一年,当初的投资就翻了好几倍。此时周大虎便想,自己在邮电局干一辈子,所拿的工资还没有做打火机一年赚得多。1992年,他从单位辞职了,租下了200多平方米的简易厂房,招了100多个工人,这才算正式创业。

  一年之内出现了几千家打火机生产厂家,也需要大量的工人,有人拉,赚钱又容易,周大虎的那100多个工人全都跑了

  周大虎创业时,温州的打火机生产商大概有200家左右,这里指的是整件生产商,并不包括那些零件生产商。但到1993年,打火机生产厂家就增加到了3000多家。周大虎曾说:“温州打火机只要10元钱,而日本、韩国生产的打火机要300元至500元,价格相差实在是太大。温州到处是前来收购打火机的老外,说来难以相信,即使你箱子里装的是石头,老外也会将它带走。”按说这正是最好赚钱的时候,周大虎却进入了创业后的艰难期。

  最初为了房租便宜,他租的地方离家比较远。为方便管理,他在厂房里隔出了一间阁楼,7平方米大小,一家三口就住在阁楼上。阁楼的空间很低,不可能摆床,他们只好睡在地板上。工厂里不能做饭,他们只好到外面摊上去吃。后来有人总结温州经验,其中有一条叫“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指的就是周大虎。在这个小阁楼里,周大虎整整住了5年。温州的夏天温度高,持续的时间长,住在阁楼是非常辛苦的。

  这还不算最艰难的,最艰难的在于大好形势下周大虎却走到了破产边缘。因为生产打火机赚钱太容易了,有些商家不顾质量,将打火机拼凑在一起便完事。工人们拿的是计件工资,一讲质量,生产速度就慢,拿的工资便少;如果不讲质量马虎做,每天生产的件数可能多二三倍,工资也就多了二三倍。一年之内出现了几千家打火机生产厂家,也需要大量的工人,有人拉,赚钱又容易,周大虎的那100多个工人全都跑了。

  周大虎说:“当时,按照我的质量标准,工人一天最多只能做150个打火机,而那些生产劣质打火机的厂家则可以做到500个。工人的薪水是按件计算,所以在我那里工作薪水少,没有吸引力。当时做一个打火机的利润大概是1元,我即使一分钱不赚,也开不出高工资。这种情况同样存在于供应商方面。”周大虎所说的供应商,指的是为他生产配件的下游厂家。这是显而易见的,同样的产品在周大虎这里过不了关,但到了别人那里轻易就可以拿到钱。为周大虎提供配件,难度大,数量出不来;但如果为别的厂家提供,每天则可以多赚好几倍的钱。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