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糁羹”中品父爱 王云峰 |
我的家乡是苏东坡的流放地海南,当地人称山药为山薯。爷爷说过,此薯是自己生长在山上的,所以叫它山薯。 世上粮果多为秋天收获,可山薯收获却在冬春。如果春季不挖,它就烂在地下,然后靠接近地面的那一小段老“头”,再长出新芽。由种子生长起来的山薯,一般要二三年后才有薯。由“头”长出来的山薯,越挖(收获)薯越大。山薯生长很随意,黄质土、泥质土、沙质土,不管肥瘦土壤,它都能生长。 那年家乡发水灾,刚开春家里就没吃的了。父亲上山挖山薯,来回要好几天。那天我放学回家,闻到一阵浓香。父亲啧啧地舔了一下舌头,说:“美极了”。我端起一碗像糊糊一样的羹,喝了起来。喝完了我才问,这是什么?那碗山薯羹,我至今还记得它的芳香。 父亲笑道,这就是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亲自命名的“玉糁羹”。苏东坡晚年被贬到海南岛儋州,当时缺大米,只能以山薯充饥。苏东坡之子苏过,将山薯弄碎后,给父亲做羹。苏东坡即兴作诗,题为“过儿忽出新意,以山薯作出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诗云:“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奶更全新。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就这样,“玉糁羹”被传至今。 以后,父亲每年都要上山挖些山薯,做“玉糁羹”,酽酽的父爱和浓浓的羹汤一起伴随我成长。那时尽管家里很穷,但有了父爱和“玉糁羹”这人间佳品,我感到童年很滋润。 如今每到春天,我都要自己动手做“玉糁羹”。不仅给妻儿增加口福和品赏苏东坡的美食文化,更是回忆童年的乐趣,品味酽酽的父爱。所以,我的“玉糁羹”,也是“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