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女足世界杯会刊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 告
 第A21版:法治视窗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上海味道
 第B13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14版:上海地产·天天搜楼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 告
 第B24版:广告
  
2007年8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玉糁羹”中品父爱

王云峰


  我的家乡是苏东坡的流放地海南,当地人称山药为山薯。爷爷说过,此薯是自己生长在山上的,所以叫它山薯。

  世上粮果多为秋天收获,可山薯收获却在冬春。如果春季不挖,它就烂在地下,然后靠接近地面的那一小段老“头”,再长出新芽。由种子生长起来的山薯,一般要二三年后才有薯。由“头”长出来的山薯,越挖(收获)薯越大。山薯生长很随意,黄质土、泥质土、沙质土,不管肥瘦土壤,它都能生长。

  那年家乡发水灾,刚开春家里就没吃的了。父亲上山挖山薯,来回要好几天。那天我放学回家,闻到一阵浓香。父亲啧啧地舔了一下舌头,说:“美极了”。我端起一碗像糊糊一样的羹,喝了起来。喝完了我才问,这是什么?那碗山薯羹,我至今还记得它的芳香。

  父亲笑道,这就是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亲自命名的“玉糁羹”。苏东坡晚年被贬到海南岛儋州,当时缺大米,只能以山薯充饥。苏东坡之子苏过,将山薯弄碎后,给父亲做羹。苏东坡即兴作诗,题为“过儿忽出新意,以山薯作出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诗云:“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奶更全新。莫将南海金齑脍,轻比东坡玉糁羹。”就这样,“玉糁羹”被传至今。

  以后,父亲每年都要上山挖些山薯,做“玉糁羹”,酽酽的父爱和浓浓的羹汤一起伴随我成长。那时尽管家里很穷,但有了父爱和“玉糁羹”这人间佳品,我感到童年很滋润。

  如今每到春天,我都要自己动手做“玉糁羹”。不仅给妻儿增加口福和品赏苏东坡的美食文化,更是回忆童年的乐趣,品味酽酽的父爱。所以,我的“玉糁羹”,也是“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