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衣食起居是我看不厌的精彩” 普陀区民政局长曹道云创新工作制度在全国推广 郭剑烽 范小锋 |
今天上午8时15分,曹杨一村86号。门铃被按响,第一个进屋的普陀区民政局局长曹道云看到102岁的乔玉老人端坐藤椅,神采奕奕,颇感欣慰。“气色不错,这个热天老太太肯定过得蛮惬意的。”曹道云对这里熟门熟路,因为这已是他第8次来探望这位百岁老人。 7年来,曹道云领衔创新的16项工作制度,9项在全国、全市得到推广。拥有这么多首创纪录,缘于他善于用“百姓眼光”关注民情民生。 福利院环境不能像医院 随行人员透露:“局长第一个打破规矩的工作,就在福利院。”刚踏进区福利院大门,曹道云就觉得别扭:服务员穿白大褂,床单、被褥也为清一色的白。最刺眼的是老人床前写着病史的“纸牌牌”:痴呆、脑梗、冠心病、糖尿病…… 他每个月都要到区福利院“走走看看”,这里有他视若父母的5位结对老人。面对或躺或坐在床榻上的老人,一种被刺伤的“肉痛”油然而生。“行业要求我们按医院式管理”。福利院孙书记有点委屈。“照医院管理,并没有说颜色都要像病房,如果换作你们的父母,愿意看到这样的环境吗?”曹道云显然动情,“福利院就是老人的家,要有家的模样。”见孙书记还有些顾虑,他坚持道:“一切以老人满意为标准,重新布置,我负责。”第二天,白大褂换成了粉红浅绿,床单、被褥变成彩色,床头牌也换成一朵盛开的鲜花。后来,全市民政系统所有福利院都披上了“春装”。 除“朝下看”, 曹道云更多的是“朝远看、向外看”。他看到,全区25个养老机构分布各个街道(镇),如果以此为圆心,形成一个遍布全区的养老圈,“既是老人的福气,又替政府减轻压力”。他选择几个小区,然后步行到最近的养老院,计算所需的时间,7分钟、8分钟的都有。“10分钟养老服务圈”由此推出。 眼下,曹道云把养老服务圈扩展细化到家庭自助式、邻里互助式、机构输出式3种居家养老新模式,这种创新做法在全市民政系统“拔了头筹”。 从帮一人到办慈善超市 走访困难户,是民政局必做的“功课”。 2003 年,上任不久的曹道云走访一户返沪知青家庭,9平方米的小屋家徒四壁。儿子刘帅是复旦学子,罹患尿毒症,母亲也得了肺癌。尽管卖掉了房子,父亲还打两份工,可每天巨额的医药费仍然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曹道云马上向市民政局争取1万元的医疗补助,并为刘帅办理了低保和粮油帮困。当时,这类因病致贫家庭在普陀区还有许多,政策性救助毕竟杯水车薪。如何帮助困难家庭从化解一时之难到一世之难?曹道云心中一亮:“各社区的商店、企业、院校成百上千,如果用一根慈善的红线串联起来,就能拧成一股强大的暖流,感化融化每一户困难家庭。” 第一步,在长寿、曹杨街道先行开设慈善超市、衣被银行。困难户凭借“爱心券”,领取米面粮油衣褥鞋袜等日常用品;第二步,整合所有社会性捐助点,进入各个社区,建立18个日常性的固定募捐站;第三步,正式搭建扶贫帮困平台,建立爱心中转站。 于是,曹道云带领他的团队在民政系统许多领域又开创“第一”:2002年10月,第一个衣被银行;2004年2月,第一家慈善超市;2005年11月,上海高校第一个慈善超市。18个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点,13家爱心慈善超市,涵盖54平方公里85万人。迄今为止,已募集善款2260万元,受助群众达12万人次。 为困难新人减免登记费 曹道云有个习惯,周末喜欢把自己关在办公室“偷闲”。当然,顺便到楼下婚姻登记大厅走一遭,也是他的“休息内容”。 一次,他看到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残疾男青年,交来的结婚证拍照费全为0.5元、1元的硬币。“那一刻,我在想,一个连拍结婚证照都囊中羞涩的人,肯定困难到了极点。” 曹道云立即叫来婚姻科长,如数退还,还指定专人逐一耐心向这对残疾新人提供婚姻咨询、帮助填写表格。曹道云规定,凡今后生活困难又需要婚姻登记的当事人,提供减免服务。 随后,无论建立婚姻家庭健康咨询室、离婚劝和机制还是收养前期评估,曹道云凭借“百姓眼光”再次创下本市民政系统的3项“首次”。 曹道云去年获得市民政系统第三届孺子牛金奖,今年又拿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对此,56岁的他看得很淡:“百姓衣食起居才是我百看不厌的精彩内容。” 本报记者 郭剑烽 特约通讯员 范小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