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女足世界杯会刊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 告
 第A21版:法治视窗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上海味道
 第B13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14版:上海地产·天天搜楼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 告
 第B24版:广告
  
2007年8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打开克隆猪“申申”的成长档案
——近十年怀孕计划,记录上海首例克隆猪不寻常身世
马亚宁 张龙

  ■ 今天上午,克隆猪课题负责人抱着“申申”很开心
  ■ 克隆猪“申申”今天满月了

    蒲扇耳、酒桶身、黑头、白蹄加上红红的鼻子,煞是可爱。

  上海首例克隆猪“申申”今天满月,这是继中国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之后,我国成功获得并正在茁壮成长的第3例克隆猪。

  上海克隆猪“前传”

  上海克隆猪不是一夜诞生的。近十年的怀孕计划,记录了它不同寻常的身世。

  1998年,世界首例克隆羊诞生第二年,上海启动克隆猪计划。

  2001年,上海市科委立项《实验用猪克隆育种平台技术的建立和应用》,在实验室里成功获得克隆胚。

  2005年,由上海市农委主持,上海农科院和新华医院联合攻关《猪体细胞克隆技术的建立及其优化》,孕育克隆胚,获得克隆猪。

  为保证克隆“猪宝宝”健康活泼,科研人员精挑细选“猪爸爸”和“猪妈妈”。所谓“猪妈妈”,就是代孕母猪。上海大白猪母性温柔,奶水充足,一窝能产一二十头小猪仔,最适合“借腹生子”。“猪爸爸”则肩负着遗传DNA双链的光荣使命——种质优良,生命力旺盛。

  2000年,一位广西老农牵着3对巴马小型猪闯荡上海滩。可那时宠物猪并不流行,眼看6头小猪将要饿死,上海农科院专家好心收养了它们。经过几代繁育,这些黑白相间的小花猪近亲繁殖却不畸形,抗病力非常强,遗传性稳定,当之无愧成为“猪爸爸”。

  一场克隆“接力赛”

  看上海克隆猪的“诞生记”,犹如观看一场紧张流畅的“接力赛”。

  在课题组实验室里,取自废弃猪卵巢的卵母细胞,与巴马猪胚胎背部的成纤维体细胞首次相遇。卵泡去核、体细胞植入、电激活融合、胚胎细胞成活分裂,每一步都像在针尖上跳舞,必须准确无误,完美无缺。

  但是,猪卵母细胞的脂肪颗粒较多,颜色发黑,显微镜下难以观测到细胞结构。与克隆牛或克隆羊相比,去核难度大,克隆胚成活率非常低。此番,课题组创新采用“纺锤体观测系统”,去核干净,克隆胚胎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克隆胚成活10小时内,要植入“猪妈妈”的输卵管。此时,受孕母猪的身体状况至关重要,必须处于发情配种的第二天,才能不早不晚接好“这一棒”——受孕成功。这需要经验丰富的畜牧专家提早观察判断,从几十头大白猪中,精挑细选出最佳“猪妈妈”。

  受孕后,胚胎还得在母体内捱过3个月+3周+3天,才能妊娠成功。为防怀孕中遭遇不测,课题组先后“征聘”10头“猪妈妈”代孕,在每头母猪体内植入170-200枚胚胎。最终,只有一个“猪妈妈”成功跑完“最后一棒”——诞下克隆猪。其他近2000个克隆胚胎,均“胎死腹中”。

  小猪“申申”身体棒

  克隆“猪宝宝”降生后的24小时至48小时,最易夭折。克隆综合征,是它必须要跨越的第一道“鬼门关”。

  刚生下来的前3天,小猪“申申”克隆症状明显,嘴巴一张一合喘粗气,肚皮起伏短促而紧张。不巧,上海今年又赶上“灾害之夏”,一连十多天气温逼近40℃,“申申”几乎是在热应急状态“坐月子”。即使是正常繁育的小猪,热应急状态下的死亡率都会大大增加。

  “幸运的是,‘申申’一路都挺了过来!”上海农科院畜牧研究所研究员张德福颇感欣慰。

  初生时,“申申”毛色光亮,体重约1200克,较正常孕育的小型猪重一倍。3天后,克隆症状消失,它变得活泼好动,喜欢吃奶时拱来拱去;长到十多天,体重猛增一倍,偶尔依靠健壮的体格来点“恶作剧”——挤掉身旁的小白猪,独享美食。

  如今,“申申”胖墩墩的,浑身溜圆如一只放倒的小啤酒桶。有陌生人路过,也不害怕、不躲闪,摇着脑袋,尽情展示它健康结实的体魄。

  器官移植值得期待

  与克隆羊相比,成功克隆猪的意义更大。

  新华医院发育生物学研究中心副教授陈学进解释说,猪与人类可谓“远房亲戚”,在血压、血液成分、心脏大小、主动脉血管构造、肾脏胰脏甚至皮肤组织等诸多方面十分相似。目前,猪成为治疗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帕金森症等重大疾病的动物模型和新药筛选模型,并被公认为理想的异样器官移植材料。

  我国一直缺乏国际承认和安全可靠的小型猪品种,欧美的医用小型猪又严禁出口。此次,上海克隆成功的巴马小猪,成年体重约50公斤,内脏器官的生理功能和形态大小与人体器官相仿,是开展人异种器官移植的理想供体。不过,想要猪器官在人体内正常工作,必须克服免疫排异:当未经人源化的动物器官植入体内,人体免疫系统会默认是“生物入侵”,使器官坏死。

  接下来,上海科学家将以克隆猪为基础,探索转基因克隆猪,即在组建克隆猪胚胎时,植入部分人类基因,或去除猪体内的“排斥基因”,使克隆猪的器官变得“温和顺从”,不被人体免疫系统排斥。

  另一方面,研究人员还将利用克隆技术,培育新型猪。例如,猪肉没有牛肉好吃,是因为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若在克隆胚胎中加入脂肪诱导因子,一种肉厚味美的猪肉新品种很可能就此诞生。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文 张龙 摄

  评论 070816103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