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民生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女足世界杯会刊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广 告
 第A21版:法治视窗
 第A22版:投资理财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好吃·上海味道
 第B13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14版:上海地产·天天搜楼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上海地产·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 告
 第B24版:广告
    
2007年8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项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调查”显示——
七成大学生不熟悉京昆剧

吴洁宇 张炯强


    本报讯(实习生 吴洁宇 记者 张炯强)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约七成上海大学生并不了解中国传统戏剧,对昆曲、京剧“不熟悉”。此次调查是在今年暑假期间,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学生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实践队”历时一个月完成,共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发放抽样问卷400份。统计表明,大学生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热情有余、实践不足”。

  在问及 “你熟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与日常生活较密切的民间风俗,如龙华庙会、赛龙舟,以49%的知晓率居首位,而传统戏剧、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曲艺、中医药等无一超过三成。是什么使大学生“疏远”了民间艺术?调查者分析,了解渠道的缺乏是主因。61%的被访学生从未听说今年6月的上海民间工艺博览会,83%从未参观过类似展览会,53%称对民间工艺不感兴趣是因为“没有机会和途径接触”。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了解文化遗产通过媒体,单一、被动。其实,学校、社区、民间手工艺者都可创造机会,让大学生更多接触祖国传统文化。

  当问及“作为大学生,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是什么”时,64%的同学选择“宣传知识、增加社会关注度”,22%的同学“愿意亲自学习并成为传承者”,选择“没有责任”的仅5%。由此可见,尽管熟悉程度不够,大学生对于保护并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仍有很强的责任感。同时让人欣喜的是,逾七成大学生表示“对其有兴趣”,认同民间艺术“遗珠”的价值。

  发起者之一、上外学生王艺璇认为,大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了解多深、热忱多高,将直接决定他们在未来保护传承中发挥作用的大小。“我们希望借此调查,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积极、主动的‘文化使者’。”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