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周大师做道菜 曾元沧 |
这里,我要做一道菜,一道文字菜。此即“烹文煮字”之谓也。 二七 年,春和景明四月天,一个与吃有关的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一直以来,人们总以为那是政治活动场所,却原来,它也不拒人间烟火。真是时代不同了呀! “时代不同了。”说这话的,是我笔下的主人公,“当年我参军的时候,‘文革’的旗帜还在狂风中飘,老百姓有吃没吃,吃什么,怎么吃,没人过问,哪像现在这么重视,要大家吃得科学,吃得健康……”他叫周元昌,与会厨师,来自于上海。 会议是中国烹饪协会过20岁生日,非常隆重,洋溢着时代气息。大会在表彰的议程中,推出一道“特色菜”,向百位名厨颁发烹饪行业最高奖——“中国烹饪大师金爵奖”。周氏荣登金榜。 我琢磨着“金爵”的内涵,“爵”,乃我国古代酒器,显然带有传承餐饮文化的象征义;“金”,稀少而不可多得,表示获奖者成绩卓尔不群,着实宝贵。 那么,周元昌这只“金爵”又是怎样铸成的呢?交谈伊始,我就不由想起了“十年磨一剑”的苦心与不易。而了解下来,岂止十年啊,出生于烹饪世家的他,在调和五味这个行当,已经整整实践、探索了35个春秋。 周元昌自部队复员回到上海,适逢百废待兴的特殊时刻,如愿以偿地被一家大饭店录用,技艺随着矢志努力而日臻娴熟。此后的日子里,周元昌在国内外重大烹饪比赛中鹤立鸡群,成了“获奖大户”,步入上海市优秀技师行列。二二年,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为中国烹饪大师,这级别,就好比围棋九段。 由于从小就受到精于烹饪的父亲影响,周元昌对菜肴的理解能力过人,基本功扎实,是上海厨界公认的一位集切配、烹调、雕刻于一身的全能高手。他讲究烹饪细节,简直到了苛求的地步。就连葱花的粗细、投放多少,葱段的长短,都有讲究。可以如是理解,厨师一旦把烹饪细节当作大事,就意味着烹饪上的难事已经统统成为“小菜一碟”,才有了注重品位的追求。这是一种境界,一种事业有成的高厨才有的境界。 在周元昌身上,有着两个最最亮的闪光点,那就是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 他视创新为“菜肴灵魂”,在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凭借营养学知识,潜心开发新菜品,通过“拆忌併宜”“巧借互补”组合出新口感、新口味,做出自己的烹饪个性。有些相当普通的原料,在他手里也能做出烹龙炮凤来。近年,他设计制作了“上海和宴”、南汇“桃花宴”等系列改良创新菜,打出牌子的就多达一百五十余款,其中28款被评为上海名菜和中国名菜,丰富了上海菜的内容,严严谨谨而又清清朗朗地引领着海派菜的新潮流。 周元昌不是只顾自己的独行客,而是一个乐于提携晚辈的热心人。他多次担任烹饪大赛上海队教练,屡屡为上海和中国餐饮界争得殊荣,平时严格要求徒弟,手把手传帮带。我无意间发现,在一份有关方面要他介绍自己的材料中,他竟然花去不小篇幅力荐两位年轻厨师。显然,有出息的后生业已成了周元昌生命乐章的一部分,打心眼里为他们的每一个进步感到高兴。这,就是大师的胸襟! 天道酬勤且酬善。周元昌捧得“金爵奖”,乃厨界人心所向,实至名归。现如今分别担任上海廊亦舫餐饮有限公司和上海品悦餐饮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董事长的周元昌,又是上海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世界中餐名厨交流协会理事,但他一直不脱离烹饪实践,现在是这样,他说今后也会坚持的。 好的厨师劳力又劳心,不断圆合着喜欢“改善生活”的人们的愿望,得以“改善”的人们也应该喜欢他们,尊重他们,在心里给他们颁个大奖。我给周大师做的这道“菜”,每台联网电脑的“菜单”上都有,谨资共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