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读者之声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A25版:新民环球
 第A26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27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2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29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0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1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32版:新民环球·专版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钱题纪实
 第B12版:时尚 · 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 · 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 · 现代家居
 第B15版:时尚 · 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 · 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 广 告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 · 电脑网络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4版:e生活·掌上天地
  
2007年8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上培养幼儿算术和识字能力的“教育软件”形形色色,教育专家提醒家长慎用——
所谓的“学前教育软件”违背认知规律

王蔚 吴洁宇


  “阿拉宝宝已经识1000多个字了!”“阿拉囡囡加减法已经会算到两位数了!”这些天,本市的小学新生陆续到校报到,记者耳闻许多接送孩子的家长在校门外的对话,尤其是好些家长不约而同地提到,他们给孩子使用的识字和算术软件“很有效果”。然而教育专家却认为,应当慎用所谓的“学前教育软件”。

  “启蒙软件”并不科学

  没想到“应试教育”的魔手已伸向了学龄前儿童。“儿童数学启蒙”“拼音乐园”“口算王”“幼儿识字学诗”……在互联网上,这样的“学前教育软件”形形色色。记者好奇地试用了部分软件后却发现,大多数设计粗糙,只能用来测试孩子的学习程度,几乎谈不上科学教法。如一种“算术启蒙“的软件,界面上方设有“加法、减法、100以内、20以内”等选项,界面中央是随机跳出的两个运算数字,所谓的“学法”就是由孩子填入答案,敲击回车键,正确的会出现笑脸,错误的则出现哭脸,没有任何的教学步骤,充其量只是对答案的“熟能生巧”。还有一种“识字”软件,将方块字和相应的图画分别列出,让孩子两两连线,不仅没有对汉字“形、声、义”的认知,反倒是在培养孩子“死记硬背”。

  一知半解反而有害

  “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或许是许多家长热衷让“准一年级”的孩子使用这些软件的目的。近日,某育儿论坛上发起了一场“如何看待学前认字”现象的投票,结果显示,近一半家长认为学前至少应该识500个汉字。有23%的家长甚至觉得应该识2000个字以上,“这样的话,上小学一年级就会轻松而且自信”。因此,“学前教育软件”的应运而生并广泛进入到学龄前儿童的生活中,似乎就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了。只有1.4%的家长不赞成学前认字,他们的理由是“会影响到孩子以后上课时的兴趣,一知半解的基础反而不扎实。”

  超前“加压”违背规律

  对于这种明显带有加重学龄前儿童负担之嫌的“学习软件”,教育专家大多持批评态度。小学语文教育专家薛峰老师说,现行的小学一年级上半学期的语文教材,共有生字约350个左右,现在按“二期课改”识写分流的新要求,其实学生们只要默写得出其中的三分之一汉字就行,其他的字只要在语言环境中能够认识就行,不要求一定要会写、会默。市教科院学前教育博士乔梁认为,从学龄前孩子的身心特点来看,只适合使用一些开发智力的软件,内容也主要是以识图为主,而且网上的一次学习时间不应该超过15分钟,那些以教几百、上千的汉字为目标的软件,是违背认知规律的,为孩子今后的课堂学习带来隐患,特别是那种只让孩子记住答案的算术软件,把妙趣横生的数学演算过程变成了机械的识记,对孩子们数学能力的提高没有一点益处。

  本报记者 王蔚 实习生 吴洁宇

  评论 070817105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